当前,全国各地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春耕春管的大忙时节。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粮食总量能否保持稳定?种植业结构怎么调?绿色发展导向能否顺利落实?
春管春播具有农时紧、任务重、要求高的特点,农业部要求各地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打好今年农业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第一仗。
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一个多月前,河北省隆尧县北楼乡南汪店村农民武军祥已经开始进行春耕备播工作了。忙活了十多天,100多亩小麦已经开始灌溉、施肥,百亩土豆和百亩洋葱已准备浇水。针对今年春季时间短、播种时间集中以及农村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实际,河北省提前组织农机人员进村入户,加快耕播进度,扩大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
春耕开启以来,东北地区加强玉米、大豆收储政策宣传,指导农民科学备种。冬小麦主产区提早组织专家制定春季麦田管理意见,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南方稻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早准备水稻秧田,为适时春播、一播全苗打下良好基础。
“由于各地抢前抓早落实春耕春管各项措施,确保不误农时,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夏粮生产基础较好。”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介绍,目前主产区大部小麦苗情总体正常,是近年苗情基础较好的一年。特别是秋播以来降雨充足,占小麦面积80%以上的旱地麦长势普遍好于上年。
调结构不只是面积增减
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是面积的增多减少,更是质量和能力的提升,是农业走出政策温室回归市场的需要。然而目前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小宗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空间有限,调什么,怎么调,调了如何稳得住,都需要科学的布局和谋划。
农业部要求,今年春耕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着力在“调、提、联、拓”四个字上下功夫。曾衍德介绍“调”就是压减玉米面积,今年力争调减“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提”就是优化品种结构,增加适销有效供给,拓展特色高效供给;“联”就是推进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提档升级;“拓”就是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推广间套复种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作为夏粮主产省,今年河南小麦播种面积稳中略增,主导品种突出,布局更趋合理,特别是优质小麦发展快,8个小麦供给侧改革试点县建立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示范基地230万亩,优质小麦连片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目前,试点县强弱筋小麦示范基地已与用粮企业签订了订单协议,以高于市场价10%左右的价格出售小麦。
今年,黑龙江继续把种植结构调整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全省继续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大力发展蔬菜、鲜食玉米等特色作物1000万亩。同时,稳定粮食生产,重点稳定水稻生产,扩大高蛋白食用大豆面积,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食用菌、优质北药、汉麻、蓝莓、大榛子等高值特色作物。
改变大水大肥的旧习惯
和往年相比,“绿色”是今年春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节本才能增效,提质才能增效。然而多年来沿用传统生产方式,农民种地习惯了大水大肥,改变旧习惯需要花大力气。
经过各地农业部门共同努力,2016年,全国农药使用量首次实现零增长,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长。在此基础上,今年春耕继续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整建制创建,集成组装一批节本增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技术模式,引领标准化生产。
为解决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技术,构建了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利用“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杂草9成以上;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成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成以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指出。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