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根源在于保护意识欠缺

    ——专家学者谈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困境

    作者:本报记者 叶乐峰 杨舒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6日 05版)

        中医药行业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职业精神与文化性格,行医用药不违背良心。但在中医药文化遗迹抢救与保护过程中,诸多难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保护意识”的缺乏,诸多中医药文化遗迹面临消失的风险。中医药文化遗迹对于保存中华文脉有何作用?如何保护中医药文化遗迹?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司富春认为,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自古至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与民众生活至为密切的科技与人文融通的“优秀文化”。“中医药文化遗迹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实物呈现,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极好载体,加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司富春说。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秘书长梁俊教授表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存在可以进一步证实中医药文化存在的真实性。他举例说,《黄帝内经》是以黄帝与岐伯等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但在考古证实之前很多人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人假借黄帝和岐伯对话之名而编撰的。但据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证明,古郑国是黄帝与岐伯等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古郑国包括现在河南的新郑、新密等地区。新密境内有关岐黄文化的遗址多达40余处,如黄帝宫、岐伯山、岐伯庙、大鸿山、大魄山等大量关于岐伯、黄帝与其他上古医家活动的遗迹和传说。1997年发现的新密古城寨遗址被专家确定是黄帝古都轩辕丘。“这些遗迹有力地证明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这些文化遗迹能够增强中医药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梁俊说。

     

        尽管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都逐步意识到了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遗迹的重要性,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当前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抢救、抢修和保护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司富春说,一些地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不注意保护历史文物,对中医药文化遗产研究和宣传不足,造成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消失。

     

        “各省市可以成立由政府部门人员、专家学者、民间相关人士组成的专门考察小组,加强对全国各地区中医药文化遗迹的普查和全面摸排,及时发掘并抢救濒临失传的中医药遗产。”司富春说,中医药文化遗迹保护较好的地区,往往是文化旅游意识较强、文化旅游业较为兴盛的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强观念转变,对中医药文化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赢。

     

        (本报记者 叶乐峰 杨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