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5日 星期三

    “黄帝祭典”之争应走向共赢

    作者:任然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05日 02版)

        争议各方不妨多些共赢意识和包容心态,共同致力于把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资源做大,走向共赢。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只看到文化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本身的保护和传承。

     

        据媒体报道,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丁酉年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这两个概念很难区分清楚。事实上,它们的举办地分别在河南郑州新郑和陕西延安黄陵,两地距离数百公里。新郑的丁酉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仪式于3月30日举行,而黄陵的丁酉年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4月4日举行。黄帝的公祭究竟在哪儿?问题再次被牵出。

     

        陕西从1955年开始由当地政府主持祭拜黄帝活动,河南从2006年开始举行大规模祭拜。对陕西来说,数十年的祭拜传统显然是重要的竞争筹码,但对河南而言,对黄帝的祭拜在时间上虽然“晚了一步”,但或许也只能说明是文化意识觉醒的某种迟滞,并不能就此说明祭奠就无合理性。因而,两地对“祭祀权”的争夺,其实很难由某种固化的标准给出一个绝对的裁决。

     

        但换个角度想,两者之间真的有必要分出一个“胜负”吗?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黄陵则有黄帝的陵冢。现在,两地的争议主要聚焦于祭祀黄帝应该采取陵祭还是庙祭?说得确切一点,假如对黄帝的祭祀上升为国祭,到底应该在哪里祭?其实,到底是陵祭还是庙祭,国祭又该如何选择,历史传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但在国祭没有确定之前,两地的祭奠其实可以并行不悖。

     

        对黄帝的祭祀,主要是强化文化意义上的认祖归宗。但抛却文化价值层面的考量,各地其实都没有回避此举对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归根结底,“祭祀权”的争议源自各地在文化资源上的竞争。可较之于一般性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并不必然排他。事实上,近年来与黄帝这一文化符号有关的争论,并不仅仅发生在陕西与河南两地之间。各地在强化黄帝这一文化符号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程度不等的助力。这表明,只要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各地挖掘同一符号下的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实现共生共存,大可不必过于强调“正统”。

     

        退一步而言,假如国祭最终选定一个地方,并不代表其他地方丧失了祭奠黄帝的资格,否定了其相关的文化资源。毕竟,文化多元本就好过人为的“定于一尊”。再说,强调文化认同、打捞文化资源也好,瞄准文化经济也罢,祭祀并非唯一的方式。与其把重心放在祭祀权的争夺上,不如各自围绕“黄帝”这一文化符号,做全方位的文化开发与保护,陕西、河南两地完全可以依据各自的文化资源禀赋,求同存异、协调分工,既强化对黄帝文化的传递,也体现各自的特色。

     

        名人故里之争、祭祀权之争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对于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知水平在提升。只要不偏离文化的初衷,其实是好事。争议各方不妨多些共赢意识和包容心态,共同致力于把文化符号背后的文化资源做大,走向共赢。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只看到文化资源背后的经济利益,而忽视文化本身的保护和传承。

     

        (作者:任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