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苦禅老人一生自称教书匠,从来没有自称过大师或者教育家。原因很简单。他说,你看人家木匠做出的板凳,榫卯结构,一个钉子不用,扔出去捡回来,不会散架;瓦匠砌出墙来,不用挂线就垂直,一不塌,二不漏……手艺人,没有真功夫就没有饭吃。我说,咱们家是什么匠?他说,咱们家是教书匠。我问,教书匠的活儿怎么算好?他说,大伙爱听,觉得有用,大家说好就是好。跟画画一样,大家看着说好就是好。
现在提倡工匠精神是好事。其实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就有的一种精神。关键就在这个“匠”上。我的师爷白石老人,刻了一个美术史上从来没有的闲章:“大匠之门”。他是木匠出身,这对他一生影响都很大。传统艺人都拜祖师爷,梨园行拜唐明皇,木匠行拜鲁班爷,为什么拜祖师爷呢?有一种肃穆之心,敬业之心。简单讲,这是吃饭的家伙,你干不好没饭吃。现在社会风气很浮躁。书画界“大师”“巨匠”太多了。
我父亲让我们学习白石老人。他说,记住两点就够你学一辈子。第一是虚心。他画的画在墙上一挂,不管学生、朋友,谁都能“说三道四”,他诚恳地听。大家注意,诚恳地听和装着听,表情是不一样的,除非是刘备那样的有野心而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般人做不到不动声色。如果白石老人听到你提意见,给你甩脸子,那下次不但你不会说了,别人也不会说了,所以第一是虚心。
第二是刻苦,他老觉得自己有不足,没有学历。就上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来放牛,当过粗木匠,为了挣钱又学细木匠。他为了节省时间画画,社会活动基本不参加,学会基本不参加,场面应付基本不参加。我父亲缺学费了,一个星期拉三四天洋车,剩下几天晚上去和白石老人学画。师徒一画就过十二点。六根洋蜡,一边三根。要写字,点四根。有人说白石老人抠门,其实这是节俭。那时候生活苦。我父亲给他抻纸,能够给老爷子抻纸,就是登堂入室的弟子了,只有够了一定水平,老师才能让你帮这个忙。
虚心是刻苦的前提。为什么我们看到有很著名的画家,他的画不进步了。老北京有句老话叫“财大气粗”“名大气粗”——民间的话都有哲理。什么叫气粗,第一就是不虚心,第二是把自己的毛病抖落出来,变成了特点去宣传。出名过早,画值钱过早,走财运,走官运,走出名的运,一到这个时候,周围就没镜子了。为什么唐太宗在魏征死了以后,哭说,我缺了一面镜子了,就是跟其他大臣说,希望你们要学魏征。但是像太宗皇帝这样的人太少了。
(本文为书画家李燕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主办的讲座“聊聊中国的大写意:如何自豪地面对西方艺术”上的发言,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