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于这场主战场在欧洲的战争,远隔万里的中国本可以持中立态度。但由于日本趁机在中国的领土上发动对德国的战争,攫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进而提出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引起了中国人的警觉。中国的政治精英们于是也开始考虑如何借一战之机争取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尤其是防范近邻日本的野心。当然,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直接派兵参战并不现实,于是就有了后来派出华工支援协约国之举。徐国琦教授的新著《为文明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战场华工的故事》(五洲传播出版社)讲述的就是这段百年前的历史。
1916年8月,第一批华工远赴法国。根据徐国琦的研究,到一战结束之际,先后有14万华工远渡重洋来到法国。虽然这些大多目不识丁的中国农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的主要动机是谋生,但《为文明出征》告诉我们,华工用自己的血与汗甚至宝贵的生命,参与保卫西方文明,并通过同西方文明的直接接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中国观,从而进一步为中华民族逐步走向国际社会、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一群普通人,但他们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传奇。而且,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及世界的前途息息相关。
正是包括这14万华工在内的前辈的伟大奉献,中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地位。但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却未能如愿收回山东的权益,这一屈辱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激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投身工人运动,催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华工们的不凡经历是触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爆发的重要力量,加快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百年烟云,转瞬即逝。一战华工的背影渐行渐远,但他们在历史上写就的浓重一笔应为世人永远铭记。诚如徐国琦所说,一战华工的历史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虽然在他们生活的时代,中国积贫积弱,但经过100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摸索实践,中国终于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研究,一直未受到中国和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而在西方,关于华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拯救西方文明作出的贡献,也曾长期被遗忘。徐国琦20多年来遍访世界各地档案,借助大量珍贵史料,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从人类文明交流与进步的角度,为我们完整地还原了一战期间14万多华工背井离乡奔赴西线战场,为守护文明而奋不顾身的真实故事,并深刻剖析了华工参战对中华民族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的重要作用。《为文明出征》无疑将帮助中外读者对这一中西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是对华工赴法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经说过:“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避免战争的阴影重现,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战华工赴欧之旅是一次文明交流之旅,一战华工实乃“为文明出征”。我们坚信,人类可以通过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和谐相处,交流互鉴,共享繁荣。
(作者:高磊 系五洲传播出版社图书出版中心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