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国务院近日发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公布了八个领域的81个服务项目清单,并强调“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均衡,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牵扯着每个居民的生活,也关系着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分城乡、区域、人群,保障人人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未来五年的重要目标。
教育:入学时一个都不能少 上学时一个都不掉队
《规划》提出,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让城乡每个居民都享受机会平等的公共教育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是落实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
专家认为,教育服务均等化包括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区域间升入高校的机会均等、城乡间升入重点高校的机会均等等多方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涛指出,重点是补齐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薄弱的短板,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既要入学时“一个都不能少”,也要上学时“一个都不掉队”,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对于城镇地区来说,当前重点是针对城镇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移,调整和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缓解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导致的城镇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矛盾。”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
医疗:确保每一位社会成员病有所医
《规划》提出,优先支持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要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最基本、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丁元竹表示,推进医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以深化改革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的重点是关注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进一步缩小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群体差距,切实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浙江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指出,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确保每一位社会成员病有所医,免除老百姓对疾病的恐惧。
近年来,破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割,改变医疗卫生区域化差异、资源配置不均等的问题是一项重点任务。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各地着力部署推进整合制度工作,探索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到2016年年底,22个省份实现了全民医保统一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与保障水平普遍提高。
住房: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规划》提出,国家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更好保障住有所居。
“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住有所居,当前的重点仍然在于危旧房改造、棚户区改造、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和失能者的无障碍等问题。”何文炯表示。
今年作为实施棚改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仍面临不少难题,难啃的“硬骨头”项目越来越多,资金筹措压力加大。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加剧,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要进一步强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多渠道缓解棚改筹资压力。
而对于公租房问题,部分地方仍存在供求不均衡、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降低准入门槛,督促各地将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多地已出台政策,支持务工人员进城购房。
(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