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去春来的年初,克罗地亚山海县,克瓦内尔海湾的周边地区,会迎来长达三到八周的狂欢活动,狂欢活动以里耶卡狂欢节的假面游行达到高潮。
里耶卡狂欢节至今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狂欢节。当日,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在此,在假面装扮之下,载歌载舞,尽情释放自己,直到深夜。除了彻夜狂欢的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投向狂欢队伍中数支特殊装扮的队伍。他们大多头戴面具,身披羊皮,腰间悬挂着大大的响铃,以独特的舞步行走,碰撞响铃,震动天地,给狂欢增添几分震慑人心的力量。这就是当地卡斯塔夫及周边山区颇有特色的狂欢节习俗——响铃舞。
响铃舞活动可以溯源至古希腊的酒神节、古罗马的农神节以及古斯拉夫人的送冬迎春仪式,留存至今,活动时间与宗教节日有所重合,活动形式则更多表现为古老习俗的文化遗存。卡斯塔夫地区,狂欢节活动几乎与圣诞节和新年相连续。当天,安东尼斯基号角吹响,嘉年华旗帜升起,表示狂欢节的狂欢活动正式开始。地区首席行政官——市长将象征着政治权力的钥匙交给嘉年华期间的“代理市长”,表示狂欢节期间行政权力的“颠覆”,直到狂欢结束,权力收回。卡斯塔夫地区所有面具装扮的队伍成员都集中在市镇中心,介绍他们装扮的角色,以及他们的“pust”——一个用稻草做的假人,可以象征着去年当地的邪恶、疾病、灾难等种种厄运,也可以是民众不满的政治人物或公众人物形象。这个假人即日起将高高悬挂在每个村庄市镇最醒目的电杆顶端,直到狂欢节结束的圣灰星期三那天被焚烧。这些标志性仪式,在城市嘉年华与乡村嘉年华都会举行,而乡村嘉年华最有特色的便是自狂欢节开启,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响铃舞的乡村巡游活动。响铃舞不仅仅是里耶卡狂欢游行中的特色队伍之一,而且是山野乡村颇具仪式性的习俗。
响铃舞队伍,因来自不同的村庄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保留着最接近原始面貌的一种是头戴兽形面具,有的很是狰狞。舞铃人上身穿着蓝色条纹水手短袖T恤,还佩戴红色的领巾;下身是白色裤子,有一条红色的中缝边。脚上穿着厚袜子外翻出黑色短靴子。舞铃人手上都拿着斧头、树藤、棍子各种类似权杖、法器一样的东西。最具典型性的是,背上披着一张羊皮,背部腰间悬挂一个大铃,分量很重。舞铃人分走在路的两旁,然后互相以之字形行进,在道路中间,两两相碰,震响身上腰间悬挂的响铃。
第二种,舞铃人的头上没有面具,而是一顶漂亮的大红宽檐帽,帽子上堆饰着各色鲜艳的花朵(假花),高达三十多厘米,在帽顶上还会有大概三四十厘米长的绿色树枝攒簇,绿枝上有花骨朵。舞铃人上身穿红黑两色格子长袖衬衣,袖子挽起;下身为白色长裤,黑色鞋子,袜子不外翻。背上也是披着整张羊皮,而最为耀眼的是他们脖子上围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绣花大红披巾,把身上的羊皮遮住大半。腰间一般悬挂三个响铃。这样的装扮显得色彩绚烂,植物装饰少了几分兽性,多了几分柔美。然而响铃震响时分也一样震撼。
第三种也很有特色。舞铃人的帽子由彩纸装饰出鲜花平面图案,高达二三十厘米,平底帽顶有一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大红或各色圆形纸风车。而从帽子四围垂下无数条彩色纸带,宽大概一两厘米,长度足有一米半两米,直垂至舞铃人脚踝处,绚烂多姿。舞铃人上身是蓝色条纹水手短袖T恤,白色长裤,黑色鞋子,袜子不外翻。与其他组都是背上披着一整张羊皮不同,这一组只在腰间围着一圈羊皮,环绕羊皮挂着五六个中等偏小的响铃。这支队伍并不两两相碰,而是碎步走动,震动腰间响铃,铃声也不及他组震耳,而是细碎清亮。
第四种也是鲜花帽子,红黑格子衬衣。裤子由宽大概两三厘米、长三四十厘米的各色布条装饰,像极了中国的乞丐装。披着整张羊皮,腰间悬挂三个响铃。据说这一队的特色在于左手拿着装有圣灰的袜子,右手拿着法器,在村落行走时,要将圣灰各处扬洒。
响铃舞队伍以之字形行走在乡村的道路,到十字路口,他们将围成大圈,内外两圈的舞铃人两两靠背,震响腰间响铃,双手高举,大声呐喊,气势颇为壮观,正是因此而达到驱逐邪恶、寒冷的作用。队伍的引领者往往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枝,有不少细长的枝杈,上面装饰有纸质各色艳丽小花,且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吧。
圣灰星期二或星期三,狂欢接近尾声时,有些地区还会举行驱魔仪式。两个魔鬼装扮的人从头到脚都是黑色装扮,帽子上饰有假角,红色的长舌头露在外,腰部和肩膀有铁链捆绑,手上涂抹了烟灰,这两个被驱赶的魔鬼还用食指将烟灰涂抹到旁观者的脸颊。而还有些地区,则有人装扮成大熊和乞丐,因为他们在村庄的偷窃行为而被驱逐,类似乡村怪诞剧。之后,还有焚烧的行为,隐含去除邪恶的用意。
关于响铃舞活动的起源,传说与13世纪蒙古人(鞑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有关。1242年,在格洛博尼克地区曾经发生了一次当地人抗击蒙古人的战争。当地人用羊皮和面具装扮恐吓、打败入侵者。此外,格洛博尼克也是牛羊繁殖育种的地区,农夫将牛羊放养、驱赶出农场时,装扮成怪兽,驱逐那些伤害家畜的捕食者如狼群等。不过,帕津人类学博物馆馆长莉迪亚·尼可舍维奇博士则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响铃舞仪式来源更早,与古斯拉夫人的原始信仰有关。例如舞铃人的身份,往往由老一辈传承,这是因为村民相信祖先有着驱邪去祟的超能量。
响铃舞队伍之间会进行耐力、强度等方面的竞赛角逐,舞铃人们在乡村酒馆里彻夜地饮酒,讨论哪一队可以拔得头筹。早先甚至还会发生两支响铃舞队伍之间的角斗。这种竞技与足球赛在释放荷尔蒙的狂欢层面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而为什么响铃舞队伍的装扮会有动物性面具和植物性元素的区别?原因之一,动物性面具代表驱逐邪恶的力量,而多彩的植物花卉则是对春天的召唤。原因之二,1918年,根据意大利和前南斯拉夫之间的拉巴洛条约,卡斯塔夫部分地区划归意大利管辖,意大利统治者禁止村民带兽形面具,作为妥协折中的办法,卡斯塔夫西部地区的村民们将兽性面具去掉,剩下植物性装饰元素,而整个响铃舞传统仪式却得以保留。
响铃舞队伍在村庄中巡游,震动响铃,山村的居民会给响铃人奉上美味的葡萄酒和风味甜品小吃。村庄里的孩子甚至年轻人,在经过一番装扮后,手提篮子,挨家挨户敲门索要糖果和鸡蛋。这样的走街串户在平时颇为少见,故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响铃舞活动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称它为“加强社区联系的途径”。
作为斯拉夫文化的古遗存,不仅在克罗地亚的卡斯塔夫地区存在响铃舞,在克罗地亚斯的普利特,邻国斯洛文尼亚以及保加利亚都有类似于响铃舞的民间活动,只是叫法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