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东传以来,中国学界步趋者众,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各类文学接受学研究论著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开拓,特别是缺乏独特的理论建树,不少研究出现套路化、同质化、简单化的流弊。为此,我们特约请几位在接受学领域探索多年的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高见。陈文忠教授是国内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先行者,他的《深化接受史研究的三个问题》,分别围绕对“接受史”的望文生义、对“接受史方法”的简单化理解以及缺乏接受史的“问题意识”展开论说,强调接受史研究理应深入探寻隐藏在事件背后的人生意义、美学意义和诗学意义;研究者须从文献学深入批评学,从文学史深入思想史,从表层的文本接受史进入深层的精神文化史,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查清华教授的《东亚视野中的唐诗》则放开视野,就唐诗在日、韩等东亚国家的接受状况予以梳理,着眼于编校、选诗、注释、评论与仿作等接受活动,将研究进路概括为目录学、史料学和理论总结三种面向。王力坚教授的《清代女性如何接受〈红楼梦〉》以名著接受为核心,选择特定时代特定性别,扼要地阐明了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接受特点以及相关研究的意义,并从接受理论、诠释学方法、性别理论、互文性批评诸端发表看法。三篇论文讨论的具体对象虽然不同,但都立足于现状反思和理性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对开辟接受学新视野,无疑是有帮助的。(尚永亮)
版权声明:凡《光明日报》上刊载作品(含标题),未经本报或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篡改或以其它改变或违背作者原意的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