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向世界展示了广西的秀美山水和风土人情,这是广西自然生态人文美的真实写照,是广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的和谐盛景,更是八桂大地全面建小康、共筑中国梦壮志豪情的生动展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就广西民族文化建设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晓莉委员。
范晓莉委员说,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区,壮、汉、瑶等12个世居民族和睦相处,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广西还有“歌海”之称,壮族三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侗族大歌等传统歌谣,充分展示了广西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广西还是世界著名的铜鼓之乡,出土的铜鼓数量以及目前仍在民间使用的传世铜鼓数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剧、桂剧、彩调剧等广西特有的传统戏剧,与流传了200多年的曲艺形式“文场”,共同演绎着八桂儿女的时代传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范晓莉委员介绍了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一是调查研究、摸清家底。目前已完成全区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广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建立机制、加强立法。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建立了广西非遗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研究中心。三是注重生态、整体保护。建成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龙头、10个民族生态博物馆共同组成的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联合体。四是活态传承、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范晓莉委员说,“十三五”期间,广西将着力打造系列民族文化品牌。一是打造文艺创作品牌。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重点打造“十二个一”精品工程。二是打造民族节庆品牌。2016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全区14个市参与人数超过千万。广西将进一步挖掘资源、充实内容,打造一个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于一体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品牌,吸引更多海内外宾朋相约广西。三是打造文化惠民品牌。以“唱响八桂中国梦,艺术精品到基层”为主题,开展驻场演出、惠民演出和艺术欣赏演出活动,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把传统文化教育提前、抓早。把发展群众文化和基层文艺培训、文化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打造文化遗产品牌。四是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相结合,继续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和“美丽中国·美丽广西”文化展演活动。
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农村。范晓莉委员说,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民族地区文化小康建设新路子,创造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可持续”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打造文化小康硬件平台,重点推进广西图书馆民族文献中心建设项目、广西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广西民族剧院建设项目等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献礼工程,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更好发挥文化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要文化”“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挖掘和利用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提供接地气、有人气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补齐文化小康工作短板,精准推进文化扶贫,着力推动基层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推广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用“互联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八桂书香·阅读圆梦”、农家书屋等,提升各族群众的自主管理和文化致富能力,努力推动广西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
(本报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