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8日电 记者杨舒从国家海洋局获悉,当地时间3月4日和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卧蚕1号热液区和大糦热液区进行了本航次的第三、四次下潜,其中第四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517米。两次下潜都在调查区域发现了热液喷口并获取了硫化物样品。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认为,获取的硫化物样品对于重建该区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评估该区域成矿资源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第三潜次在卧蚕1号区沿测线开展了精细调查和观察,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分布范围,对热液喷口流体进行了测温,发现最高温度253℃,并布放了硫化物烟囱帽和生物生境实验板,对弥散流进行了溶解氧和温度测量,共获取丰富的块状硫化物样品;含金属沉积物的短柱状插管2管;近底海水16L,其中热液羽状流8L;螺、海葵、茗荷等生物62件。而第四潜次在大糦热液区沿测线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对热液低温弥散流进行了测温,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装置,共获取硫化物烟囱体样品;短柱状热液沉积物插管3管;近底热液羽状流水体样品16L;盲虾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