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8日 星期三

    理性审慎地直面文学弊端

    ——读《文学这个魔方:王蒙王干对话录》

    作者:韩传喜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8日 16版)

        20世纪80年代末,作家王蒙与青年评论家王干进行了为期10天的文学对话,对话内容涉及文学的诸多问题,既有对文坛状况、文学流派的认知评价,亦有对文学本质、文学评论等的理性研讨,并对当时活跃文坛的众多中外作家的作品进行了真诚友善的点评和客观冷静的预测。他们的对话以单篇形式甫一发表,便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结集为《王蒙王干对话录》出版,加印3次。时隔28年,这部对话录以《文学这个魔方:王蒙王干对话录》为题再次出版,并充实新的内容,引发文坛对这一经典对话文本的关注,对那个时代文学现场的深情回望。

     

        这部对话录形式独特、意义丰赡,充溢着智慧与灵性的光芒,其文学意义与学术价值可以说是多元的,择其一而言之,则是对文学现场的玄览和细察。文学现场是一个时代文学的缩影,具有整体性,不仅关涉作家、作品、评论等内在因素,还关涉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都纳入观照视域,生成一套有机融合的评价参数,才能够对一个时代的文学现场进行整体性的把握,从而做出确切的判断和公允的评价。从《王蒙王干对话录》的篇目来看,“文学这个魔方”“说不尽的现实主义”“滑坡和并不滑坡的作家”“何必‘走向’世界”“当代作家面面观”“关于文学批评”等,这些都是当时文坛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王蒙和王干通过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深入探究了文学的本质及文学所关涉的种种复杂关系,从而还原出一幅宏阔的文学现场图景。

     

        作为整体的文学现场,实际上是由无数个作家作品及其所呈现的文学细部构成的,它们使得文学现场变得丰富立体、可感可触。《王蒙王干对话录》讨论的这些宏大命题,全部落实在鲜活的文学经验、本真的生命体验和具体的作家作品之中。尤其是对作家作品的研讨,更是对话的重点。这本书几乎将当时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一网打尽”,包括莫言、余华、贾平凹、张贤亮、马原、汪曾祺、陆文夫、张洁、铁凝、王安忆等作家。他们不仅对这些作家的作品信手拈来,对一批个性鲜明的评论家,如南帆、季红真、黄子平、吴亮等的批评风格,也是了如指掌。他们对话的目的并非是简单地营造一个作家群像,而是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细察,描述出当时文坛的真实状况,对其中的优劣得失,给出自己的思考。他们对具体作家作品的细察,体现在对作家的艺术感觉、创作嬗变甚至作家之间细微差异的准确感悟与分析中,亦体现在对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甚至一个词语等的细致研讨与评论中。

     

        对繁复的当代文学现场的玄览与细察,一是基于对话者丰厚博大的文学底蕴、整体考察的宏阔视野与敏锐细致的感受能力,二是基于他们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了文学现场。无论是作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或作为评论家的文学研究,他们始终是文学活动的当事者与参与者。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被这种亲历者的主体情绪所劫持,而是能够跳脱开来,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将文学现场作为讨论对象,进行整体观照与细致考察,在理性审视中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三是基于“对话”这种独特有效的方式。参与对话的,一是作家,一是评论家,这两种身份形成了有机的互补,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文学感受,对待文学的理论剔抉和意义爬梳,互为参照、彼此激发、同中有异、相得益彰。对话的过程始终充满了真诚友善,又不乏冲突碰撞,因而能不断激发起新的灵感,生发出新的问题,将讨论的视野不断拓展,问题的分析渐次深入。

     

        《王蒙王干对话录》至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他们能够始终理性审慎地直面当时文学的弊端,且切中肯綮、直指实质,对一些作家作品的品评,也是直言不隐,甚至不留情面,比如“刘绍棠对时代、对人物的把握并不深刻”,即使是对那些他们比较熟悉的身边作家,也是“不太客气”,比如“王安忆让人不满足、不够成功的地方就是琐碎”,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在对话中,他们对当时的一些作家的创作也进行了预测,这其中包括贾平凹、余华、莫言等。28年过去了,他们的预测在文学实践中多有应验。他们讨论与关注的多数话题,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文学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他们的文学眼光,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整体把握与深入思考能力。而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持续转型和文化的深层嬗变,中国当下的文学现场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他们始终以敏锐的眼光与积极的姿态关注并参与其中,“网络不是文学的敌人”“文学与生命”“《红楼梦》里的世界”等话题的探讨,为对话录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似乎也预示着,一番番的“新对话”,将持续地展开于新时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

     

        (作者:韩传喜,系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