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的方式表现“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无疑是以纪念汤显祖为目的的戏剧创作的最好选择,因此这成为2016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诸多以汤显祖为题材的戏剧作品不约而同的选择,从昆曲《临川四梦汤显祖》与《汤显祖与临川四梦》、乡音版《临川四梦》,到话剧《临川四梦》《枕上无梦》《大话四梦》,无不如此。仅就江苏省昆剧院的《临川四梦汤显祖》来说,该剧不仅表现了老年汤显祖追求精神归宿的寻梦之旅和汤显祖的代表作“临川四梦”,同时,这部戏也是编剧张弘阐释和致敬汤显祖的梦,还是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关于昆曲传承与创新的梦。
昆曲《临川四梦汤显祖》从整体结构上来说是汤显祖的一场梦,起着统摄全剧的结构作用。老年汤显祖为了给自己觅得身后的安身之处,到处寻找墓田,疲累之际,倚石而眠,酣然入梦。在梦中,他与青年时的自己不期而遇,他笔下“临川四梦”中的戏曲人物也纷至沓来。在与这些虚幻人物神魂相交的过程中,汤显祖领悟到“临川四梦”就是自己的安身之所和心灵归宿,欣然从梦中醒来。汤显祖仕途不顺,唯以诗文尤其是戏曲创作赢得盛名,对于汤显祖来说,对于当代戏曲人、昆曲人来说,也许“临川四梦”是最好的灵魂安置之所。
“戏中戏”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通过“戏中戏”表现“临川四梦”的精华片段和艺术成就,无疑是对汤显祖最好的纪念,因此成为此类作品常用的表现方法。该剧“戏中戏”部分所择取的“四梦”精华,准确把握并反映出“《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梦》,道也”的主旨,分别选了“剑合钗圆”与“折柳阳关”“寻梦”与“惊梦”“情尽”“生寤”等折子再现原著,体现的是汤显祖从借侠圆情、歌颂至情到一声断喝情尽顿悟,再到看透世间一切情意到头来都是虚空的心路历程。与其他作品相比,《临川四梦汤显祖》对折子戏的选择独具匠心,既体现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实际情况,也与该剧的创作追求和汤显祖形象定位相符。
“梦中梦”更使此剧独具特色。青年汤显祖进入老年汤显祖的梦中,这是第一重梦。青年汤显祖又带老年汤显祖往“黑甜乡”中去寻找他念念不忘的墓田,这是第二重梦。汤显祖在第二重梦里,看到了杜丽娘,而正在寻梦的杜丽娘在梦幻中回忆“游园惊梦”时与柳梦梅欢好的情景,这是第三重梦。其他像从繁华大梦中醒来的淳于棼和卢生,也在第三重梦中。这重重叠叠的梦简直就是汤显祖的“盗梦空间”,他在不同层次的梦境中与自我、与自己的作品和人物为寻找人生与精神的出路和寄托而苦苦挣扎。
营造汤显祖“盗梦空间”的就是编剧张弘。他让“寻找墓田”这件他偶读汤显祖诗时的发现成为创作灵感和故事线索,贯穿在剧情之中,他让刻着“临川四梦”四个字的墓碑成为穿越重重梦境的“陀螺”(或锁钥),他对汤显祖的“梦的解析”实际是他对汤显祖的思考和理解,当然更包含着他身为编剧对前辈伟人的崇敬之情。张弘认为,汤显祖一生仕途坎坷,不以政绩留名,单以仕途为之立传会失之偏颇,因此另辟蹊径,决定抒写“那个纵横捭阖的灵魂”,表现汤显祖在“临川四梦”的笔墨之间得意或失意、用情或去情、入世或出世的矛盾、纠结和挣扎。在他所编织的汤显祖的梦里,由于有“临川四梦”的精华折子这些强有力的剧情和表演的支撑,张弘就用此外的笔墨酣畅淋漓、天马行空地让汤显祖去追忆、追问“四梦”每一部作品的深刻内涵,如汤显祖与黄衫客关于侠义的对话,他与淳于棼关于“情尽”与否的对质,通过这些剧中人引导汤显祖也引导观众赞同“临川四梦”就是汤显祖魂归之处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弘无疑是个成功而优秀的“造梦人”。
我们在《临川四梦汤显祖》里还可以看到另一个追梦人,他就是本剧的主演柯军。毫无疑问,该剧是一出非常成功的新编剧目,这与以柯军为代表的众多江苏省昆剧院的优秀演员的精湛演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言一歌都遵循着昆曲艺术的表演规范,不但传统折子戏呈现得原汁原味,而且新编部分创新如旧,虽是新剧目,却似老昆曲。这一直以来都是柯军孜孜以求的目标。为了既保护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又满足作为当代演员的艺术追求和推动昆曲艺术的健康发展,柯军一直在进行着积极但却艰辛、甚至不为人们认可和理解的探索。他和他的团队一方面以极其保守的态度努力挖掘、保护、传承着传统昆曲艺术,另一方面又以极其先锋的姿态进行“新概念昆曲”的实验探索,两股道行车、两条腿走路,二者并行不悖。在这出戏里,我们看到了他们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创新的成功尝试:以传统昆曲的形式表达现代人对历史、对人物、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虽有创新却不伤害传统昆曲艺术之美,尊重昆曲艺术的本体,按照昆曲艺术的创作规律进行谨慎的创新尝试,以此来表现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和思辨之深刻。剧中柯军饰演的老年汤显祖,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审视着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这样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柯军的“新概念昆曲”中,如《夜奔》中的林冲。这个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创造的人物对话的汤显祖,又何尝不是那个极具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柯军?他始终用这种精神与传统、与时代、与经典、与自己进行着有关昆曲的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与对话。江苏省昆剧院也一向秉承着对传统文化、传统昆曲的敬畏之心,同时又努力以当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力争使传统昆曲艺术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李小菊,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