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月亮粑粑》:感动与思索

    作者:宋如敏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12版)
    湘剧《月亮粑粑》剧照 资料图片

        看了盛和煜编剧、张曼君导演的湘剧《月亮粑粑》,感到熟悉和亲切。熟悉的是觉得与多年前看过的盛和煜的另一出京剧《黄荆树》有相像之处,亲切的是因为自己也在乡下长大,经历过很多民办老师和代课老师,他们都与剧中的小秦老师有相似之处,所以这出戏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月亮粑粑》是据真人真事创作而成,讲述一位乡村代课老师扎根穷困山村30年教书育人的故事。剧中秦雅云的原型叫覃申媛,住在湘鄂交界的大山深处,30年前盛和煜去大山里采访了这位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老师”的覃申媛,写就了歌剧《妈妈,我对你说》,后来又改编成京剧《黄荆树》,直到2014年重新为湘剧量身定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写了30年的一个剧本。与《黄荆树》相比,《月亮粑粑》要现代得多,人物处理也更为质朴生动。剧中,年轻的姑娘秦雅云为践行父亲的遗愿,只身来到父亲教过书的贫困小山村当代课老师,为山里孩子撑起一片知识的蓝天。30年间,她与当地农民昌生结婚生子,她教的学生也一拨拨走出了大山,而她仍是一名代课老师,一直没有转正。直到退休之前,才由她的学生、当今的县长出面张罗,拿到了一张转正表格。该剧从诞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童谣“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切入,截取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讲述了山村女教师秦雅云在一个叫作黄荆树的贫困小山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把这首古老的童谣,升华为一位乡村女教师的中国梦。

     

        应该说《月亮粑粑》全剧是积极向上的,贫困山区生活虽然艰辛,但山里人并未怨天尤人,而是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如牯伢子为上学,背着黄荆树条,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卖钱交学费,刻苦学习,最终走出大山,成为导弹驱逐舰舰长;秀儿连鞋子都买不起,却在秦老师的关心帮助下考上师范学院,毕业后回村接秦老师的班;调皮的柳毅自学成才,成了有多项专利的发明家。知识改变命运,这出戏做了生动的诠释。而秦雅云通过“和学生同唱月亮粑粑”“地震中为救学生腰负重伤”“将女儿的花球鞋送给秀儿”等一连串感人肺腑的生动细节,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妈妈老师”秦雅云平凡人生的闪光点。虽然有过动摇,想离开山村,但秦雅云在电视里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出现在香港回归的典礼上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教书育人的使命驱使她又走回山村,继续教书育人,也将剧情推向高潮。因此,《月亮粑粑》这部戏正好从正面阐释了“乡村教育也是一项良心工程,行小善,积大德,救活一所小学,同样功在千秋”的意义,正好切中了时代的命脉。

     

        秦雅云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和奉献令人感动,但其一直无法转正的遭遇也折射出现实的无奈,给人深深的思索,这也是深化了主题的《月亮粑粑》艺术上高出《黄荆树》之处。秦雅云坚守山村教育30年,但收入低,且一直没有转正。按政策,秦雅云是可以转正的,但名额却总是被别人占了,直到自己的学生当了县长,过问此事,才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倒觉得《月亮粑粑》有些人为的“闪光点”,难道学生只有事业成功,才能说明秦老师的伟大?因为对于乡村孩子而言,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乡村生活乃至终老。但他们学到了知识,不会像父辈一样生活,这就是进步。剧终,师范毕业的秀儿回村接班当老师,山村小学没有撤并,这才是最大的亮点,也最令人欣慰。

     

        (作者:宋如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