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星期三

    郑福田(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

    为少数民族非遗鼓与呼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 2017年03月01日 01版)

        【迎两会·我眼中的代表委员】

     

        郑福田委员最牵挂的是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问题。他一次次走入草原深处,调研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力求真正把问题找准、把原因理清、把建议提实。他说,对于政协人来说,如何充分发挥政协作用,做有利于文化发展和民族繁荣的事情,为文化事业鼓与呼,是应该始终认真看待、着重考虑的。

     

        谈起非遗,郑福田如数家珍:内蒙古少数民族非遗丰富而独特,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口头类非遗,如说、唱、吟、诵的神话、传说、传统故事、童话、歌谣、谚语等;形体类非遗,如内蒙古地区的舞蹈、武术、体育杂技、魔术等;造型技艺类非遗,如法器制作和勒勒车制作技艺等。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喜中有忧,急需加强。2005年,84岁的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辞世。他生前演唱的300多首长调名曲,现在百不存一,连一张完整的唱片都没有留下,令人扼腕。

     

        郑福田一直呼吁,以改革的思维整体统筹、构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新格局:审议少数民族地区申报的项目时,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心理期待,增加精通该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作评委;对待“捆绑式”申报的项目,强调其反映的“整体民族文化”特点,容许项目内部因传承而形成的些微差别存在,比如,对待蒙古族“祭火”,就应重点考察它所带有的整个民族传承下来的凝聚情感方式,以及它的文化价值;保证非遗传承人在知识产权转变成经济价值时真正受益,内蒙古诸多非遗项目,被域外的公司、企业抢注商标,政府要帮助传承人尽早注册登记、打造品牌商标或维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全力保护国家的“文化黄金”;在民族地区的大中专院校,设置非遗项目课程,定向培养人才,采取鼓励措施,让少数民族青少年至少掌握一项本民族传统技艺。

     

        郑福田说:“几千年来,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有斑斓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成为各民族赖以绵延发展、增加凝聚力的纽带,也成为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以及联系世界的桥梁。保护少数民族非遗,就是延续我们的民族血脉、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 高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