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超额完成,今年我国提出确保再减贫1000万人以上。
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有的地方出现了层层加码的现象,产业扶贫中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怎么看,又该怎么办?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进行了回应。
克服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问题
2016年,我国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圆满完成了1000万人的脱贫任务,但这一年的脱贫攻坚中,个别地方也出现了脱贫层层加码,出现了用数字脱贫来应付上级的苗头。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中央高度重视,各地也立下了军令状,层层签订了责任书。在这种压力下,少数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体现所谓的政绩,层层加码、加快进度,用形式主义的做法代替扎实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基层是存在的,在有些地方还不是个别的现象。”欧青平回应指出,这种做法不仅让扶贫工作的实招被虚置,真金白银被浪费,更重要的是让脱贫攻坚的进程受到延缓,必须坚决制止。
欧青平表示,为解决脱贫攻坚的形式主义问题,国务院扶贫办将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制度,指导各地科学制订脱贫摘帽计划,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对省级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的过程中,我们把贫困人口退出的精准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评估来压缩形式主义的空间。未来还将强化问责,让形式主义付出代价。”
产业扶贫不能一哄而上
产业扶贫是提高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好方法。但由于对市场分析判断不够准确,扶贫项目“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频繁上演。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
“产业发展一哄而上、同质化现象严重,也是一个难点。”欧青平坦言,这实际上跟地方上犯脱贫“急躁症”和形式主义都有关系。
欧青平指出,产业扶贫一定要遵照市场规律,遵照自然规律。产业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在规划扶贫产业的过程中要做到长短结合,既要考虑当前的增收,更要考虑长效增收机制。
产业扶贫应如何具体实践?欧青平认为,各地要根据当地自然禀赋、自然条件以及市场情况,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扶贫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跟现在正在推进的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抵御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832个贫困县全面推开涉农资金整合
扶贫资金投入是脱贫成效的源头活水,扶贫资金应怎样用在刀刃上?
“现在全国的贫困人口大概还有4000多万,我们测算了一下,今年还要保持减贫1000万人的态势,才能确保到2020年完成贫困人口一个不落下的目标任务。”欧青平回应指出,今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整合资源,在832个贫困县全面推开涉农资金的整合,把现在跟农业方面有关的投入全部整合起来,用于支持贫困县的脱贫攻坚。
此外,还将推动各地运用金融手段来拓宽贫困地区的融资渠道,今年将继续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贷款的投放力度。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