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一个赤贫户与小额信贷的故事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3日 01版)

        【脱贫攻坚】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我国政府对世界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们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因村因人施策,推出了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十大工程,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连续报道,介绍其中的经验和做法。

     

        5000元,是中和农信在湖南省平江县发放的最小额度贷款,却彻底改变了贫困户吴艳仿的生活。

     

        2011年,吴艳仿从广州乞讨回乡,时年49岁的他一无所有。由于无住房、无资金、无技术甚至连户口都被注销,贷款对于吴艳仿来说可谓遥不可及。

     

        去年5月,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下属机构,中和农信在平江县设立了平江县农户自立服务社,为全县有需要的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吴艳仿无意中接触到了中和农信,并获得了贷款。

     

        有了贷款,生活有了压力,更有了动力。吴艳仿种起玉米和豆角,每天凌晨4点就下地劳作,生活有了新的支点。2016年,吴艳仿的年收入达到5万元,还准备再申请2万元贷款搞温室大棚种植。老吴说自己“活出了人样”,活出了尊严。

     

        在我国,像吴艳仿一样,受益于扶贫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已达740万户。

     

        新形势下,国务院扶贫办将扶贫小额信贷纳入精准扶贫十项重点工程,作为扶贫品牌强力打造,促进金融扶贫从“普惠”转向“特惠”。

     

        2014年年底,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印发《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贷产品。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83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的2%提高到26.7%。

     

        “我们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山水间的草根金融,我们的使命同样也是我们的诀窍,就是坚定地打通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证明,这种小贷支农模式成效显著,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方式,小额信贷开辟了以市场经济方式减贫的新渠道,打通了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激活了农村金融“一池活水”。

     

        “扶贫小额信贷瞄准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薄弱环节,将金融活水引入贫困地区,调动了贫困户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其市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意识,激活了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增加了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如是评价。

     

        业内专家分析,当前扶贫小额信贷还存在地区间推进不平衡、贫困户获贷率低等问题。小额信贷推进最快的省放贷412亿元,贫困户获贷率61%;推进较慢的省放贷则不足8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不足6%。

     

        “新型扶贫小额信贷应突出‘特惠’特征,应防止简单扩大范围,做不该做的‘加法’,也要防止通过评级授信操作,做不该做的‘减法’,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未来将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到户的重要抓手,加强指导和监测评估,解决已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贫困农户获贷率,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