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柯到高晓松,再到水木年华、李健,这些从以理工科著称的清华园里冒出来的音乐人总是让人津津乐道。水木年华乐队成员卢庚戌曾说,他也没弄懂,为什么清华这座以严谨求实而闻名的理工科大学会产生这么多的校园歌手。为解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清华大学,探访了这片民谣沃土中的“风花雪月”。
音乐梦想借力平台茁壮成长
今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大三的陈秋桦已经创作了一首点击量高达百万的民谣《兔子先生》。陈秋桦中学就醉心于民谣,大一时幸运地入选了清华“音乐梦想计划”。与卢庚戌、缪杰等前辈交流,会聚校内音乐人的沙龙活动,声乐培训、创作培训乃至提供录音棚和音乐制作公司,都是这个计划的组成部分,陈秋桦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一片开阔的音乐旷野。“清华没有音乐专业,就从中央音乐学院请来专业老师为我们做一个月的培训,在这里,我真正接触了音乐创作。”陈秋桦说。
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贾曦告诉记者:“这个计划主要针对热爱原创音乐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接近音乐梦想的机会,同时为优秀的校园音乐人出专辑、拍MV,开演唱会、开专场。此外,学校已举办26届校园歌手大赛,各院系晚会、28家文艺社团都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平台,清华的钢琴琴房也对每个学生开放,这都是我们为学生搭建的音乐平台。”
以科学专业的态度对待音乐
廖国钺曾是第二十二届清华大学校园歌手大赛冠军,如今是全职从事音乐创作。早在2010年,刚进大学不满两个月,廖国钺以两首英文歌曲夺得校园歌手大赛新生专场的冠军,之后却连续两次在全校复赛中折戟。直到第三次复赛,他才实现自己大一的梦想,获得大赛的冠军。
“清华的歌手们很少只参加一次校歌赛,冠军们往往是高年级,参加过三四次比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原创歌手周显坤说,“在很多学校,校园歌手凭嗓音天赋就足以取胜。但在清华,天赋仅仅是第一步,唱功、台风乃至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要臻于成熟才能赢得比赛。”他认为,这体现了清华的执着较真。走上校园歌手之路的人,经常带着一种专业精神,用大学四年去切磋精进,同时乐在其中。
“清华人对待音乐也秉持科学的态度。”陈秋桦说,“一般说校园歌手是背着吉他写写歌的文艺青年,清华现在有利用数字处理和声学做音乐混音,用科技手段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追求精确的音乐效果其实也反映了清华人的某种特质。”
民谣兴盛也是高校的育人成果
“校园民谣的兴盛,是一所高校育人成果的体现,展现了以价值塑造为基础的多样成长。”贾曦说。
“在清华做音乐便利,学生的积极性也高。”原清华大学西山乐队队长冯佳界说,“举办演出可以租蒙民伟音乐厅,张贴海报发通知,拉赞助的时候,我们辅导员手里有一个名单,哪些校友可以提供支持,对接非常容易。”
无论兴趣爱好如何,清华总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在新清华学堂和蒙伟民音乐厅,票价几百元上千元的商业演出票,学生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弦舞”音乐节、阿卡贝拉专场音乐会等品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摇滚、清唱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清华大学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争取每年举办100场高水平演出、100场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10个国际较高水平的专题展览。
谈及清华校园音乐的涌现,贾曦表示,前提是充分挖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我们鼓励学生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不断丰盈内心,并在夯实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将青春感悟用优美的旋律和文字表达出来。”
(本报记者 刘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