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的文学创作有‘短平快’的毛病,而贾大山的创作富有工匠精神。”在作家贾大山逝世20周年之际,2月17日,在石家庄举行的学习贾大山创作精神座谈会上,《河北文学》原主编肖杰在发言时如是说。
贾大山的文章以“疏朗散淡,妙趣横生、愉悦心神”见长。1977年,他发表在《河北文艺》的短篇小说《取经》,荣获了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其成为新时代的小说名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的《梦庄记事》系列,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由此进入了平衡而非爆发、信马由缰而不出轨的创作成熟期。
“当下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理念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所谓的文学创作是指一个作家的艺术感觉,即作家如果有足够的想象力,便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想象力固然重要,然而想象虚构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丰富深厚的现实生活之上。贾大山的所有作品均来自他对生活的切身感受。”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认为,贾大山的作品大多从生活经历中筛选题材,有原型、重真实、不编造,酝酿出的都是原汁原味儿的醇香老酒。他谱写了许许多多普通的小人物,以一种诚意和善意对待他们,给予了他们同情与悲悯,希冀给他们多一点温暖和光明,少一些痛苦与劫难。在复杂变幻的时代中,他的作品努力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与本质,歌颂时代的进步,尽情颂扬真善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建军表示,当下的文学创作,常常有人将盖平房的材料用来盖起了楼房,比如一些作家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霸王硬上弓,片面追求长篇创作,盲目的“高效”却未能让作品给读者带来有益的精神启示。而贾大山是当代文坛少数只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之一,他用中篇或者长篇的素材写成短篇,他的创作有种淡泊情怀,是成熟而自觉的,不为长篇的热闹所诱惑。坐冷板凳难,甘坐冷板凳看热闹更难。
尽管坐的是“冷板凳”,但贾大山并不敷衍。在肖杰看来,贾大山在创作态度上极为严肃认真,他的作品从不生编硬造、随波逐流。成熟而自然的写作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和鲜明特点,“大山对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往往写出初稿后往被褥下面一压,经过认真琢磨,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即便自己比较满意了,也从不急于拿出来发表。他写的稿子抄写十分工整,蝇头小楷,一格一字、一笔一画,字体秀丽,如有改动的字句,则用小刀把修改的字句抠掉,重新贴上稿纸,再写上所改的字句”。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则认为,现在许多作家在心目中都会把“文学”与“文学奖项”这两个词语混淆,或者干脆就把“文学”和“文学奖项”画上等号,为了文学奖项而进行文学创作,结果就造成了“文学短视症”的普遍现象。而回顾贾大山的作品与人生历程,除了文学成就,他比肩创作成果的精神高度更值得倡导。
(本报记者 王国平 本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