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图书馆的报告·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为有明一代巨制,天壤间罕见之书,赖此多得而传。”近百年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袁同礼这样评价《永乐大典》。对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袁同礼先生一直悉心搜集考证其遗存,撰有《永乐大典考》《永乐大典现存卷目》《永乐大典存目》等诸多文章,是调查《永乐大典》现存卷目第一人。近日,记者专访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组副研究馆员李文洁,请其讲述袁同礼与《永乐大典》的故事。
记者:袁同礼先生从何时开始《永乐大典》的调查整理工作,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李文洁:《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中国古典文献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但散藏在世界各地。1921年到1923年,袁同礼先生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和纽约州图书馆专科学校进修,毕业后在英国、德国、奥地利等欧洲多国游学考察。袁先生深知《永乐大典》的价值,在欧洲期间,他遍访各大图书馆,对《永乐大典》的遗存卷目作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
1923年冬,袁先生旅居英伦,阅得该国所藏《永乐大典》残本,记其卷数。次年春,袁先生由伦敦至德国莱比锡大学,探访《永乐大典》流落欧洲各国的情况。中国最早的德国研究专家、当时的留学生郑寿麟先生带领袁先生参观了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和享有盛名的东亚研究所(Ostasiatisches Seminar),并拜访东亚研究所主持人孔好古(August Conrady, 1864—1925)教授。此次行程,袁先生又发现四册《永乐大典》。他异常兴奋,未及归国就撰文《永乐大典考》,发表在《学衡》杂志第26期。《永乐大典考》一文概述《永乐大典》的形制、历代收藏等情况,详细记录所闻所见之《永乐大典》卷册,除卷数待查者外,共得149册275卷,列其卷数、韵目、内容及庋藏地。
记者:担任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后,袁先生还继续调查考证《永乐大典》吗?
李文洁:有了《永乐大典考》的开端,在接下来十几年时间里,袁先生一直对《永乐大典》非常关注,调查现存卷目成为其学术上的重要建树。1929年他担任北平图书馆副馆长,可能因为有了图书馆副馆长的身份,他去国外考察的机会更多了,更能了解《永乐大典》的国外收藏情况,所以他一直在补充完善《永乐大典》的现存卷目。从1925年到1939年,袁先生对《永乐大典》遗存卷目迭经增补整理,陆续发表了《永乐大典现存卷目》《永乐大典现存卷数续目》《永乐大典现存卷目表》《永乐大典存目》《近三年来发现之永乐大典》《关于永乐大典之文献》等系列文章,为研究《永乐大典》的现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这个调查的具体过程现在少有资料记载,但其搜讨之辛勤与铢积寸累之过程可以想象。
记者:调查《永乐大典》的现存卷目及藏家,是研究、影印和出版《永乐大典》的第一步。对于影印出版《永乐大典》,袁先生有何想法?
李文洁:袁先生早在撰写《永乐大典考》时,就建议择要影摄国外藏本、国内公私所藏予以公布。他在《永乐大典考》一文中,将影印出版《永乐大典》的意义表达得非常明白:“一,藏于国外之各卷亟宜择要影摄,仿今西法影印,无刊刻校勘之劳,时间经济两皆省便,虽属吉光片羽,当亦为嗜古者所同珍。二,国内公私所藏,……应怂恿公布。我国藏书家每以藏有秘本自诩,不愿公之于世,一有错失焚毁,天壤间遂不复存,其阻碍学术也何限。今宜借出影印,俾不湮没,他日次第刊行,流布海内,固艺林之快事也。国内藏书家,其有意乎?”
50多年来,《永乐大典》影印出版渐成规模,学界利用这些影印本做出了不少学术成果,可以说,袁先生当年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本报记者 方莉 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