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之窗】
近年来,许多国家将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视为提升国内高等教育品质和扩大本地高等教育供给的重要渠道,其背后的推动力不仅在于满足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社会需求,更在于服务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为未来的知识经济储备人才。尤其在中东地区和东南亚地区,抢占下一轮的高等教育制高点成为各国不约而同的选择。
卡塔尔:美国名校搭建学术“绿洲”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只能支撑未来有限的时间,卡塔尔正致力于促进其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卡塔尔教育城已经吸引了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乔治敦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以及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等5所美国大学在当地开办海外分校。正如卡塔尔墨扎公主所说“我们希望通过学术引进计划全面提升卡塔尔社会发展水平,让国民能够保持理念上的开放,成为具有批判性的思考者”,为了引进这些学校,当地为美国大学提供了一流的设施,并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根据美国校方的数据,卡塔尔基金会每年给这5所大学的资助高达3亿多美金。目前,这5所大学设立了超过2250个学位授予点,所涉及的专业从制药到外交事务、从工程到美术一应俱全,其毕业生已经活跃在当地政府、私企、医院和媒体等多个领域。
阿联酋:高等教育引领未来城市发展
同样在中东国家,阿联酋也引进了大量国外高校。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阿布扎比引进了法国索邦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旨在通过引入世界一流的精英大学,打造其知识中心的国际形象,迪拜也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外大学分校,以满足当地众多外籍人士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并吸引外国留学生在迪拜学习。
目前,迪拜已经引进了来自13个国家的25所海外分校,分布在其四个自由区。其中迪拜知识村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世界上唯一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卓越学习的自由区,旨在发展该地区的人才库,将阿联酋建设成为知识经济型国家。迪拜知识村集合了中东的主要海外分校,目前已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比利时、英国、爱尔兰和加拿大的15所大学。在这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迪拜于2007年建成了迪拜国际学术城,吸引了卧龙岗大学、埃克塞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等20个大学。
马来西亚:打造伊斯兰世界教育中心
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马来西亚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成为伊斯兰教育的中心。临近的印度尼西亚有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人口,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潜在的消费人群。再加上较为低廉的留学成本,马来西亚受到越来越多中东和非洲国家学生的青睐。
马来西亚政府规划了两处区域用于建设吉隆坡教育城,其中一块区域位于市中心双子塔附近,另一处位于首相府布城,是马来西亚新的政治中心。马来西亚政府希望通过这一计划,能让马来西亚成为更多周边区域学生的留学首选目的地。同时,政府敞开大门,欢迎国际性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目前10所大学已经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其中包括莫纳什大学和诺丁汉大学。此外,马来西亚还在各个学校内部建立了完善的国际学生支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以此保持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的竞争力。
新加坡:重塑知识经济中心地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知识集约型经济不断发展,2002年,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启动了“全球校舍”计划,力争将新加坡打造成全球教育和人才中心。在数百万美元的政府补贴政策下,这一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区域的教育中心,吸引了包括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开设海外分校,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目前,新加坡已经拥有超过1200家私立教育机构、44个高等教育机构及16所国际知名大学分校。通过扩大教育供给,全球校舍计划已经吸引了超过86000名国际学生,不断推进新加坡的知识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
在中国,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样是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鉴于中国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时签订的协议,外国机构不允许单独在华设立学校或教育机构,中国主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海外资源,实施跨境教育。20世纪80年代,南京大学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创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2005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首个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不断涌现,使得中外合作办学这种全新的办学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了解。
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先锋队,宁波诺丁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首批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2012至2014年,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相继成立招生。2015年,教育部批准筹建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国内至今已有7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它们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的教学模式、理事会的管理方式和突出的人才培养效果,赢得了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的信任,高考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攀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几所大学积极推进自主招生,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招生和培养体制改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