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日前,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一举夺冠,并因在节目中的出色表现一夜走红。
这位斯斯文文、戴一副眼镜的长发女孩,在屏幕上神闲气静、从容应对,最终以《诗经》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句在“月”字“飞花令”环节胜出,让网友们一致表示服气。这也让我们感觉到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行云流水、宛若天成般地抒写着我们的悠远神思和悲欢离合。这不是性质已变的诵经班一类炒作可以替代的。
不过,复旦附中的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面对盛誉,反而吐了一番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学不易协调。即便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试模式也是避不开的。据报道,武亦姝能背2000首古诗词,更多源于其个人对诗词的爱好,并不具有普遍性。
可喜的是,素质教育今天铺展开来,《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不过是其中一例。放眼中国和西方,人文传统即便被边缘化,终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就西方古典教育的“自由七艺”而言,它将其中的文法和修辞改造成人文精神的培训,要求学生能读会写,着重训练学生翻译和阐释古代经典的能力。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古典文献中的人文主义从文本到课堂,从课堂到人生,从人生到社会,普及开来。其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与我们今天见证的中国古典诗词启蒙热情,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名著《区隔》中,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一样发生功用。文化资本如何获得?在布尔迪厄看来,它有赖于从婴幼儿时代起,在家庭内部不知不觉早早获得的全部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多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更为关键。今天,我们普遍感到人文缺失,普遍在急功近利、揠苗助长,这也是无奈的事实。人文教育的特征是厚积薄发,期待已经体现可观效应的《中国诗词大会》这类节目,多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唤起的“诗心”,引导“诗教”的勃发。
(作者:陆扬,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