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以“教”和“学”为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有的老师之所以终生让学生佩服,就是因为学生总能从老师身上获益、成长。但是当前师生关系却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被“物化”,另一个是被“工具化”。
师生关系被“物化”的主要表现是被“绑定”在考试成绩或论文通过率上。从学生层面看,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得分高低、学位论文是否能通过,取决于任课教师、论文指导教师,因而忽略或忘记了学生主体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研究能力等才是决定考试成绩高低和论文是否通过的根本依据。师生关系“物化”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是教师会凭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而不是通过学生的实力和表现,这就有失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师生关系被“工具化”的主要表现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学生和老师视对方为工具。有的学生为了申请国外大学或为了得到保研资格,会找老师要高分;有的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后,为了拿到学位,顺利入职,便找老师帮其通过论文。另一方面,有的老师把学生作为工具,只要求学生为其搜集资料、调研,却很少或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的老师满足于被学生“前呼后拥”,安于当“老板”。
师生关系的“物化”和“工具化”是对正常师生关系的扭曲。师生关系本来是比较纯洁的。但是在商业化色彩浓厚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交易观念逐渐渗入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都有了功利化的倾向,才导致“物化”和“工具化”现象的发生。如何纠正这种现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回归本真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忘初心”,要求老师以身作则,因此,本真师生关系的回归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把师道尊严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学界动态,不断学习新的方法,不断充实作为师生关系之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为了增加知识和提高技能而努力学习。
其次,改变目前对教师和学生在评价方面过于依靠量化指标的状况。学习成绩需要通过考试来检验,当然要在分数上体现差别,但是有的学校也用打分评价学生品德,虽然操作性强,但在量化指标的指引下,学生自然会非常在意考试分数。此外,由于学生评教是老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自然也很重视学生给自己课程的打分。这就导致有的老师为了得到高分,会在考试阅卷的时候“放水”,或者在其他环节中为自己“拉票”,背离了教师的行为准则。过于注重量化指标的背后是立足于“管”的教育理念,管学生也好,管老师也好,大体都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进行,而管的过程中,最便于使用的依据当然是数据。所以,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将简单的“管”转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其次,增加其他非量化指标的权重,改变过于依赖数字的情况,以正确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最后,形成师生“共同体”。“工具化”的背后是一种见物不见人的人际关系逻辑,所以纠正师生关系里的“工具化”需要师生相互尊重,把对方看成值得尊重的人,而不是为我所用的工具。作为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在不经意中把负面的人生态度或消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作者:杨龙,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