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相比抽象的数字,创业者的非典型故事更像是测试地方经济“微循环”的试纸。
2017年春节,媒体讲述的“清华男的东北创业梦”让人感怀,亦令人唏嘘。“没有资本催化,靠蛮力努力支撑”的现实,并不只是一个年轻人的东北创业纪实:等待资本的风吹过山海关,等待不那么热闹的东北重新活泛起来……他们是时代热潮中的一张张面孔,他们的冷暖悲欢是审视创业环境的现实切口。
近日,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2017首都“创新人”大数据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首都“创新人”规模为320多万,具有性别差距不明显、“职住分离”等特征。报告还指出,“户籍鸿沟”已经影响了北京对外来“创新人”的吸引力。
在2017年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提振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越是稳中求进、越是逆水行舟,越要把创新和创业放在重要位置。“创新人”的数量、“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关乎经济发展后劲,关乎城市转型动能,关乎民生改善之本。
不过,在看到“双创”数据的荣耀之时,更要谨记两个常识:一则,“双创”已走完“宏观动员”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关键是让“双创”之暖惠及数据流后的千灯万盏,让宏观利好兑现为微观个体的生态改观。类似于“清华男的东北创业梦”,应成为检视创新创业质态的标本,进而生成改革的新力量。二则,关注每个“创新人”,进而关注每家创新企业的生存态势。持久而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哪怕只有几家,也比空壳的新注册公司浪来浪走更有意义。正因如此,如美国车库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顶尖企业一般,中国须有更开阔宽容的营商环境,呵护创新种子的“就地生长”。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知道给年轻人机会。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春运道路运输25.2亿人次,增长1%;铁路运输3.56亿人次,增长9.7%;民航5830万人次,增长10%;水运4350万人次,增长2%。一言蔽之,越多人出门,越多人回家。而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作。只是,让流动的人口重新流动回去,让曾经的热土重新火热起来,政策引导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让心有千秋的“清华男”们、让苦苦坚守的“创新人”能在艰苦中看到希望。果真如此,春运的历史性症结、大城市病的结构性矛盾,或许能不同程度地缓一缓。
这是最好的时代,创新便能抵达未来。当“双创”的春风催开千红万紫,愿我们还能听得到创新者的足音,看得到创业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