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6日 星期一

    以每个人的文明建构一个国家的形象

    作者:陈如平 牛楠森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6日 05版)
    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央商务区内一些旅行社门口,清晨开始就有很多中国游客在排队等候。平子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文明出境游·新变化新面貌】

     

        综合线上旅游企业的分析,2017年春节我国出境游人次超过600万。该数字象征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更意味着中华文明同世界进行具体而直观的交流。此时,交流的主体是一个个走出国门的中国公民,其言行在事实上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

     

        国家形象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综合情况的认知和评价。其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外交等;社会层面的民族文化、外贸等;个人层面的人民形象、公民素质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国家形象要素,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担当其主体,此种类型的国家形象建构是“有意为之”,政府或社会有意识地建构和引导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如中国在国际交往、民间事务上的态度和立场所展现的大国应有之形象。个人层面的国家形象要素,由公民尤其是处于有外国人在场情境中的公民担当主体,此时公民行为的意义远远超出公民个人,其一言一行与中国形象直接相关。

     

        针对中国公民出境游文明问题,国家形象建构的政府主体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社会主体方面则是航空公司和旅游企业联合起来抵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并作出相应的措施。双管齐下的效果是显著的。法国旅游业认为中国游客整体形象和口碑都有所提升,泰国旅游局认为中国游客的形象正在迅速扭转,新加坡某旅游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游客素质有了相当大的提高。这说明制度本身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根据韩国和新加坡的相关经验,我们还需加大力度,从“指南”“办法”等倡导性的文件转向“法律”“法规”等约束性的制度,从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中国公民的旅游行为。

     

        提高公民出境游的素养从而建构良好国家形象,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通过制度建设的“外塑于行”,个人层面的“内修于心”则更为根本。《礼记·曲礼》说“毋不敬”,即敬乃礼之要。“礼”指外在表现上的容貌、举止、话语合乎礼节;“敬”是内心的敬重、敬畏。“礼”在外在行为,“敬”在内在心,行之“有礼”乃因心中“有敬”。对出境游的中国公民而言,“有敬”意味着敬重滋养自己文化品格的中华文明、敬畏赋权增能于己身的中国公民身份,始终怀着对祖国真诚的温情与敬意,秉持“我是中国人”的意识,自觉承担国家形象建构的主体地位,认识、践行和传播一己之身所表征的中华文明。

     

        20世纪初期我国大批留学生在境外学习和生活,他们为世人留下了谦谦君子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究其根本在于他们大都恪守为人之道,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这不能不说受惠于传统文化的人格养成教育。出境游文明培育,其行为规范为标,而人格培育为本,以使今天的中国公民了解和熟悉中华文明,构建国人以中华文明为底色的丰富而高雅的精神世界,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文明并非一蹴而就,从观念转变到行为体现之间尚需不断练习和修身才能完成,那么针对由文化差异导致的境外游文明问题所开展的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识传授,需要通过主体的行动来形成对异国文化和国际规则的体认。对个人来说,行动乃是人的“第二次降生”,表达着每个人的主体性、锻炼着他们的判断能力;对他者而言,行动是人们之间的沟通交往,每个行动都是与他人的“共同行动”,个性绝不只是一种私人事务。因此,人们需要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和机会以“行动者”的身份在实践活动中遵循国际规则,在参与地方事务中感知异域文化,以中华文明引导行动,用行动展示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