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乡风】
随着贵州脱贫致富步伐加快,农民群众生活好了,喜事多了,免不了办酒席热闹热闹。攀比之风随之而来,办酒席的名目越来越多,饭菜越来越贵,礼金越收越高,“辛苦一年一万三,回家办酒荷包干”一时流传开来。
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塘约村是一个贫困村,村干部曾算了一笔账:在外务工按每人每天100元工资算,平均办一次酒席回来帮忙就要耽误10天,按照20个人回来帮忙,办一次酒席就损失2万元。各类酒席每年平均要办150台,损失就达到了300多万元,加上办酒席本身的花费和各类礼金,一年下来村里因为滥办酒席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有400多万元。
整治滥办酒席刻不容缓。从2015年起,安顺市在从严整治国家公职人员违规操办酒席的同时,将滥办酒席的整治范围向村延伸,采取党委政府引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村民自治、村规民约约束等方式多管齐下,建立规范村民办理酒席工作机制,取得实效。
安顺市建立了“456”工作法,即组建“四支队伍”:“酒席文明”宣传队、互助队、纠风队、巡查队,发挥群众主动性,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形成良性互动;做到“五个明确”,明确范围,明确规格,明确标准,明确主体,推行县引导、乡组织、村主导、村民自治的管理模式;突出“六个强化”,强化责任分解、强化村民自治、强化宣传引导、强化台账管理、强化典型曝光、强化督促检查等方式。
经过近两年整治,塘约村的酒席少了,蔬菜、核桃、莲藕等种植项目发展起来了,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本报记者 吕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