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溯源·立春祭】
2月3日,立春日。
锣鼓响起来、鞭炮响起来、歌声唱起来、灯笼挂起来、彩旗飘起来……
开春的第一天,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妙源小山村举行的一场立春祭祀仪式,不但引来了四方群众,还引来了中国民俗学会的专家、中国农业博物馆的专家。一个偏僻小山村的春神祭祀活动,为什么能引起世人如此关注?
春神庙的美丽传说
2016年11月30日,以衢州柯城“九华立春祭”等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民俗学家刘锡诚介绍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春神及其神话,而中国古代的春神就是句芒,衢州的这处殿宇是全国唯一的保存句芒习俗信仰的地方。
“这里有保存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多次来到这里考察、参加祭春活动的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连绵不断、在哪里连绵不断,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九华乡,位于浙江省衢州地区的西北部,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衢州佛教圣地九华灵鹫山。2001年的暮春,正在参与浙江省旅游普查工作的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民俗学者、国家级非遗“九华立春祭”传承人汪筱联,为躲避一场急雨,来到妙源村梧桐峰下的一处老宅,没想到与一段蒙尘的传说不期而遇。
如瀑春雨中,这栋被村人作为木材加工厂和碾米厂同时使用的老宅上的一块匾额引起了汪筱联的注意。这栋建筑正面大门上的泥层经雨水冲刷后剥落,显露出了“梧桐祖殿”四个绿漆大字。见汪筱联好奇,一旁的村民热心地告知这里原是供奉“梧桐老佛”的殿宇,十年浩劫中,神像焚毁,大殿作为大会堂,现被加工厂租用。作为旅游资源调查和地方文史研究学者,这里引起了汪筱联的重视。在一次次遍寻村中老人的调查考证后,汪筱联惊喜地发现,这座隐于深山的梧桐祖殿,所有的符号都指向过去——印证了村民间口耳相传的美丽传说。
《礼记》《吕氏春秋》《山海经》等古籍里记载了春神句芒。在传说中,句芒是辅佐伏羲的大臣,死后成为东方之神、草木之神和生命之神。神话传说中,九华乡灵鹫山山岭主峰上多梧桐树,被春神句芒看上了。句芒既是创世神和造物神、掌管万物生长的木神、主管春天的春神,又是能给人“锡寿”的生命之神。居住下来的句芒使得山上的梧桐树以及其他树木都长得越发茂盛。山民感恩,便在山上盖起了一座庙宇,用巨大的梧桐树根雕了一个神像供起来,称之为“梧桐老佛”。因山庙太小,后又建起“梧桐祖殿”。
优美的神话,显示了人类对春天的喜爱。在中国神话和民间信仰中独具风采的祭祀春神句芒仪式却已在九华乡梧桐祖殿传承数千年之久。“这很可能是全国唯一保存着的春神庙,一定要珍惜善待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怀着激动的心情,汪筱联历时三年,挖掘出民间祭祀“梧桐老佛”的民俗。
刘锡诚考证认为,句芒其实是远古时期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的祖先神,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融合之后的华夏民族也将它作为崇拜的对象,让它乘上了双龙。衢州地区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族的姑蔑国,因此,在当地延续至今的立春祭祀活动,不但充满了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而且留下了远古东夷文化的痕迹。
为把美丽的神话和民俗传统文化找回来,柯城区及时恢复了九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习俗:2004年,民间修复庙宇,复原春神像,2005年梧桐祖殿恢复祭春。“梧桐老佛”春神句芒终于重现世人眼前。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2月4日正值立春,村民们在梧桐祖殿恢复了沉寂40年的立春祭祀活动。立春之后,村民就要准备春耕,因此大家都前来迎春,希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011年5月,九华立春祭被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老的祭祀活动
“吉时到——迎春喽……”上午9时18分,随着祭司一声高亢的吟唱,正式的祭春礼仪开始。殿内响起悦耳的钟鼓声,殿外礼花齐放、鞭炮齐鸣,整个梧桐祖殿瞬间成了沸腾的海洋。
12名身着深色中式服装的礼生和当地村民代表抬着6个花篮依次从大殿正门躬身走入殿内向春神行礼。猪头、牛头、羊头、年糕等寓意丰富的十盘祭品被送入殿内案桌上,24位村民祭祀代表手拎精心准备的青菜、水果、糕点等点心篮子也被置于案桌前。接着,主祭、陪祭进殿,整冠洗礼、上香敬酒。主祭人九华立春祭非遗传承人、梧桐主殿执事龚元龙开始朗诵祭文,唱起《祭春喝彩谣》。
“九华立春祭。”“好啊!”“二龙报喜喧。”“好啊!”“三衢春来早。”“好啊!”“梧桐惠凤冠。”“好啊!”
一边是陪祭一句句洪亮的吟唱,一边是众人齐声的喝彩。人们延续着“立春祭”的传统: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吃青菜、鸣炮“迎春”;悬挂二十四节气灯笼、接春、祭春、抬春神巡村赐福、尝春、踏春、探春、享春福、演戏酬神等。
2007年,时任中国民俗协会会长刘魁立第一次来到梧桐祖殿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指导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工作时说:“我们的祖先将二十四节气这一太阳历和阴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时间制度,将劳动和生活紧密结合,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尊重科学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他对这座隐藏在大山深处的春神庙和保存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形态的立春祭祀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浓浓的乡愁记忆
13岁的吴圳扮演牧童句芒,脆生生的《鞭春喝彩谣》响彻四方,他手持彩鞭,鞭打耕牛9下,开始了新春的第一耕。“我已经连续四年扮演牧童鞭打春牛了,感觉非常荣幸,每一次都是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深地认识我们的民俗文化。”完成鞭打春牛仪式的吴圳对记者说,明年他就要“退”了,因为父亲说牧童句芒是孩童,而他“年纪太大,争取今年抓紧带个徒弟出来,以便也有个传承。
民俗就是人们遥望昨天的路标,这个文化符号真实、鲜活而又顽强,它见证着久远的昨天。从梧桐祖殿立春祭祀的风俗里,今天,人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那不屈的也同样不朽的身影,就像梧桐峰上的苍松与翠柏,像妙源溪不竭的流水,就是他们拧成了一条坚忍顽强的人脉,让立春祭祀这个古老的同样是不朽的文化符号世代传承。
“对自然生态要有敬畏之心,对优秀的民俗文化同样要有敬畏之心。”柯城区区长方庆建深有感触地说,“立春祭祀活动让我们柯城区百姓了解了这方水土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内涵和特色,感受到了这方水土独特的文化魅力。”
柯城区区委书记徐利水向记者介绍:“现在,‘九华立春祭’已非古老的回忆,它还有浓浓的乡村记忆而让人流连忘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为传承我们的文化血脉,维护好共有的精神家园,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变为一种文化的自觉。”(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