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群来自湘潭大学的学生和老师来到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涝车村拍摄微电影《日子》。该片讲述4位大学生在土家族村子里调研的所见所闻,展现了魅力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并入选2016百部中国梦网络微电影,成为湖南省唯一一部入选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
2016年,湘潭大学10个以“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为主题的学生团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他们有的以微电影的形式记录独特的土家族文化;有的用古老的蓝染技艺创造出具有现代审美的家居用品;有的致力于宣传湘潭传统艺术吴氏纸影文化。
寻找青山唢呐
《日子》从构思到成型花了一年,湘潭大学学生戴月婷兼任编剧和导演。2015年暑假,戴月婷参加学校“三下乡”队伍,在湘潭县石鼓镇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山唢呐。
戴月婷一行走访发现,镇上已经几乎没人会吹唢呐了。艺人们在家乡赚不到钱,只好外出打工,年青一代更是不愿意学。
“会吹青山唢呐的人没了,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就这样不知不觉消失。文化是民族的根,如果有一天它们都没有了,我们还剩下什么?”戴月婷深感惋惜,“这是我们拍电影的缘起。我们希望通过影像来记录和传播被遗忘忽视的文化遗产。”
湘潭大学教师傅燕翔有着同感。2016年上半年,她与几名学生走访贵州、江苏、湖南,一边调查当地蓝染印花布的制作和发展情况,一边向各地印染大师请教学习。在湘西,他们拜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刘贡鑫大师。老人家在凤凰古街的染坊小楼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蓝染印花布,布上图案细致精美,匠心独具,令人叹为观止。
老人家相送到门口。傅燕翔依依不舍告别。几个月后傅燕翔得到刘贡鑫去世的消息。
“他的儿子还没有将老人家一身的技艺全部学会。”想到那些美丽的图案可能没人再做得出,傅燕翔很难过,“缺乏继承人是很多蓝染花布技艺传承人遇到的困境,没有人愿意接下老一辈的手艺,那些技艺和文化也就渐渐难以见到了。”
只在博物馆欣赏,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忧虑在傅燕翔脑海里挥之不去。傅燕翔和学生们决定办个蓝染印花布展览。师生们掏钱,布料、针线、染料都齐全了,可是要做成什么样子呢?傅燕翔启发学生打开思维,放开手脚,只要生活中需要的,什么都可以尝试做。
2016年11月4日,傅燕翔师生的展览如期举办。丝绸屏风、笔记本封面、装饰画……一系列蓝染印花布作品吸引了许多人驻足欣赏,不时有人询问这些是否出售。
“蓝染布本来是百姓们生活的必需,可是渐渐地人们觉得它的图案太喜庆吉利,有些老气,不愿再用。现在我们把现代元素加入蓝染印花布,很多人来问价格,说明是喜欢这些作品的。”傅燕翔说,“如果蓝染花布以后只能在博物馆欣赏,那它就‘死’了,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展览的成功让傅燕翔师生看到了希望。接下来,他们计划继续研究,尝试红、绿、黄等不同颜色,并建立品牌,实现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大学生应该尽一份力量”
湘潭大学创行团队魅城魅影项目组也紧锣密鼓展开了行动。湘潭市先锋小学的课堂上,湘潭大学创行团队魅城魅影项目组的成员给孩子们演示操作纸影的方法。
项目组与吴氏纸影的传承人吴升平老人合作,先后走访湘潭市青少年宫、仙女山风景区等多处教育场所和社区,宣传纸影文化。项目组帮助吴升平建立了吴氏纸影博物馆,创作了原创纸影武侠剧《侠客魅影》和别开生面的纸影街舞表演,同时还完成了综合性旅游路线的搭建、微信公众号的创建与运营。
“办法总比看法多,克服了困难的成果更有味道。我们魅城魅影项目组工作起步时,有人很不以为然。看了我们的成果后,这些人改变了看法。”创行团队队长曾元慧说,“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大学生应该尽一份力量。”(本报记者 唐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