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视域】
核心提示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不只注重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适应消费需求提升趋势,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旅游+”带来业态融合新领域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游人如织。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同比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4233亿元,同比增长15.9%。这一被称为“史上旅游最热”的春节反映出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态势。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发展全域化、产业现代化等趋势。“十三五”刚刚起航,我国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提高品质、扩大供给、服务升级的新挑战。
1.大众旅游:提升旅游新品质
“今年我们带着孩子去了广州那边的长隆主题乐园。早就听说广州今年气候温暖,价格也比三亚这些热门地区实惠,所以一早就做了计划。”家住河北廊坊的周先生跟记者兴致勃勃地讲起了今年春节他与家人的旅游经历。他说,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去了北京周边和天津,“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休闲方式也比以前多了”。
如今,春节已经和国庆假期一样成为全民的“旅游黄金周”,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数据看,“十二五”期间,国内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26.4亿人次增长到2015年的41.2亿人次,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年出游3次。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旅游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大产业。
在“十三五”新阶段,随着外部环境的优化,基础资源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将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中成长为优势产业。
同时也要看到,在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注重量的增长,更需要注重质的提升。当前,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游客的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传统的景点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大多数游客需求,人们更注重个性化、自由式的旅行方式,更注重旅游服务品质和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
2.产品创新:扩大旅游新供给
首个由旅行社独家包船、中国母港出发的环南太平洋航线日前从天津起航,46天的旅途覆盖了海上丝绸之路多个重要节点,也途经了无数美丽的海岛风光。已经完成过环球旅行的郑泽平再次与先生一同登上了邮轮,“这样一条史无前例的航线,让我们可以到达地球上最美的海域,还可以在那里迎接2017年的第一缕阳光。”她说。
邮轮旅游近两年的火爆程度是人们未曾想见的,去年,多家国际邮轮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旅游企业也纷纷拓展邮轮游市场。驴妈妈旅游网发布的数据显示,邮轮游成“年假游”热选,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23%。在中青旅遨游网首席品牌官徐晓磊看来,邮轮旅游已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选择,与都市旅游、海岛旅游一样成为一个很大的产品品类。
不只邮轮旅游,不少新兴旅游产品都渐渐成为人们假日出游的新选项。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带火了北京周边和东北地区的冰雪旅游;关于自驾车、房车、露营地等新政策不断出台,让自驾出游的方式越来越受游客关注;以特色民宿为主的非标准化住宿火了起来,2016年初,途家网已在全球形成了43万个可用房源的网络。
《规划》提出,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并列举了精品景区、休闲度假产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海洋及滨水旅游、冰雪旅游、低空旅游八大产品创新方向。
创新产品供给体系,扩大旅游供给,适应了当下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在浙江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周玲强看来,传统景区以观光为主,游客走马观花、短暂停留,现在更加强调做精品景区,突出互动和体验。一般观光旅游是猎奇式的旅游;休闲度假追求的则是价值交互、文化认同、深入体验。
《规划》提出,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构建新型旅游功能区。专家认为,通过产业集聚发展,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公平竞争,将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3.业态融合:拓宽发展新模式
每到春夏旅游旺季,来四川成都三圣乡的游客就会多起来。以花卉种植和农家乐为主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以蔬菜种植和生态度假体验为主的江家菜地,多个主题景点共同构成了集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人们既可以一边骑车一边欣赏着路边田野里色彩鲜艳的花海,也可以进行采摘、农耕等农事体验。
成都的三圣乡可以说是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的典范。无论是感受大自然,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还是寻找旧时的乡村记忆,都是乡村旅游开始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范业正看来,科技、人文、创意等元素融入农业,推动了休闲农业科技化、特色化发展,催生了多种新型休闲业态,提高了农业经济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发展与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使得文旅产品更加丰富多彩。
除此之外,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城镇化等业态融合模式也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在大庆、鞍山、青岛等城市,工业旅游的迅速成长成为典范,不仅给了游客一个了解工业年代的窗口,也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带来新契机;江南地区各式各样的旅游风情小镇,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和当地民俗,吸引着有文艺情怀的年轻人的目光;将旅游与健康养生理念结合,受到具有缓解身心压力、疗养慢性病、躲避城市环境污染等需求的游客的欢迎。
旅游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将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带来新的观念思想和广泛的发展机遇。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表示,《规划》中对“旅游+”概念的提出,正是全域旅游思路的具体展开。未来旅游在人们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会为经济社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4.设施升级:完善服务新体系
游客中心功能不全、指示牌缺失、厕所不够或厕所设施简陋、目的地交通不便等,不少游客在旅途中会遇到各种窘境。尽管当前我国游客接待量迅速增加,但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却没有跟上。当前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升级问题已成为提升旅游品质的瓶颈所在。
《规划》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其中包括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加强旅游交通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个方面。
“旅游正成为民众普遍的生活选项,而不再是少数人的享受,这就要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基于游客来考量,为游客提供更加满意的环境和服务。”中国旅游研究院战冬梅博士认为,公共服务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对于改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增强旅游产业整体素质意义重大。
目前,仍有不少旅游目的地的景区与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这是“景点旅游”发展模式所形成的一大弊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学锋认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这要求城市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覆盖游客旅行全过程,对全域内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进行全网优化。
《规划》提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新旅游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引导旅游者理性消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金涛指出,只有构建旅游商品生产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旅游商品流通体系,才能规范价格,堵住“不合理低价游”的源头,让游客获得更美好的旅游体验。(本报记者 鲁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