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星期三

    春运服务的大与小

    作者:常效东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25日 02版)

        【新闻随笔】

     

        40天里,30亿人次踏上旅途——又到一年春运时。

     

        年年春运,年年不同。1953年2月,“春节客运”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消息中。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3月,“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当年铁路春运两个月运客1.21亿人次。尽管随着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民航等成为春运的重要支撑,但铁路仍是春运重心所在。2017年春运,铁路旅客发送量预计达3.56亿人次,9.7%的增幅远超全部旅客发送量2.2%的增幅。

     

        这样的增幅背后,是超过12万公里的铁路运营里程,是正式到来的“高铁上的中国”。2016年年底,随着沪昆高铁贵阳到昆明段开通运营,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成型。超过两万公里的高速铁路,改变了春运格局。数据显示,2017年春运,广铁集团管内10多条高铁预计发送3150万人,首次承担广铁春运三分之二的运量。

     

        铁路高速发展、运能巨大提升,让“挤火车”的“盛景”出现得少了,也让回家的人们和媒体的关注热点悄然发生了变化。尽管“抢票软件”等关于火车票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但“推高铁WiFi”等关于服务的话题,近两年有了更高的关注度。

     

        如果说提高运量、增加里程,是铁路系统提供的“大服务”,那么一句预告、一杯热水、一碗盒饭等可以说是“小服务”。谈及旅客的“获得感”,餐饮等一个个环节的“小服务”的影响一点不小于“大服务”。购票、进站、问询、候车、乘车、出站——对铁路系统来说,春运服务是贯穿全程和始终的。如何从细节入手,实现服务的细致化、规范化?曾经的“铁老大”如何变身贴心服务员?面对这个大考题,各地铁路部门可以说创意迭出。

     

        比如,“最后一公里”难题——火车怎样与其他交通方式更好地接驳?春运之前,12306“车票预订”页面新增功能:点一点红色的汽车图标,可以直接连接首汽约车、滴滴出行。交通部、铁路总公司还联合部署了道路与铁路运输衔接工作,与火车站接驳的公共汽车比上年增长了55.9%,对接铁路的城市轨道交通运力增长了1.3倍。

     

        而在高铁济南西站,服务你的可能是三个“小V”——智能机器人。它们可以和旅客进行语音互动交流,让游客可以查询改签流程、了解乘坐火车各项规定等。

     

        当然,创新没有终点,服务也是没有止境的。其中关键,在于服务思维。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社交网络融入人们生活的今天,真诚地倾听沟通、及时地反馈,与公众实现良性互动,对铁路系统提供良好服务更为重要。

     

        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又要满足旅客的需求,对包括铁路部门在内的服务者而言,“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可谓千钧重担。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身处何方,无论职业为何,对于“回家”、对于“回家过年”有着共通的情结。心相通,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便可相向而行,携手并进。春运,其实也考验着你我他,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在路上的旅客——能否多一份对同行人的关照、对铁路乘务员等服务者的理解。

     

        让每一个归乡人平安越过山川,我们需要“大服务”的构建,也需要“小服务”的贴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