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那座山,不再是那道河,不见那片庄稼绿,山上没了野百合。大山人怎么过?大山人怎么活……”浑厚、深邃的歌声,拉开河北梆子现代戏《百合岭》序幕。随着剧情层层递进的展开,百合岭人对生存现状的疑惑、对过去所作所为的判定、对未来的忧虑组合形成的冲击波,不时撞击观众的心灵,激起的或是层层涟漪,或是轩然大波,发人深省。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百合岭》(编剧孙德民,导演张平、刘同章)是一出农村题材的现代戏。剧中的百合岭原本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然而,随着小煤矿、石灰窑、采石场的兴起,人们为了金钱和眼前的利益,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开采,把百合岭变得千疮百孔,整日弥漫着满天灰尘……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封窑停场,而采石场老板大柱已经利令智昏,顶风作案,村主任与他“结为同盟”。大柱的恋人百合开始怀疑这条“致富路”是否正当,而乡邻牛儿的“失踪”,则成了二人渐行渐远的导火索。暗恋百合的谷雨不满大柱和村主任“上下其手”,憧憬在百合岭建度假村,搞生态旅游;当年在百合岭插队的知青徐良,出任县长之始前来考察。由于徐良的强势介入,“牛儿失踪”一案真相大白,大柱涉嫌非法开采、破坏环境及安全事故锒铛入狱,百合则决心为其“赎罪”,在家乡兴建“旅游长廊”,把“绿色还给大山”。
当前,民心民意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的过渡和转变已成大势所趋。《百合岭》一剧及其百合、徐良、谷雨等艺术形象,在“盼环保”“求生态”的大趋势下呼之欲出,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百合岭》对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性格刻画比较到位。百合是一个“转变”人物,对她性格的刻画是在她与恋人大柱的关系变化中逐渐完成的。她“一辈子都不会忘”大柱对自己和全家人的帮助,违心地跟着他“开煤窑、烧石灰,经营采石场”。最终她作出“兴建旅游长廊”的决定,要替大柱“赎罪”,也是人物的自我“救赎”。条件在变,人也在变,环境污染,人也会被污染,甚至比环境的污染更加可怕。正如剧中徐良所说,大柱开始挣钱的时候,还有怜悯、善良之心,当他聚敛的财富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疯狂的时候,就变得贪婪。忘掉亲情,忘掉百姓,甚至忘掉自己的父母……这种对人性的剖析一针见血。尽管《百合岭》在选材上着力呼吁环境保护,但它不是社会问题剧。集中笔墨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渲染人物命运、生活取向、情感碰撞和环境认识的双重自赎的扭结,是该剧的艺术追求,是百合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也是该剧强烈的时代思考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大山人就是这样过,大山人就是这样活。爱过、恨过、流过泪,你我一起收拾苦涩。落叶的季节就要过去,万紫千红野百合……”百合岭人已经收拾起了苦涩,整理好了心情,向着未来出发。前后呼应的主题歌,让人对经历阵痛、走出“怪圈”的百合岭人肃然起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