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2014年1月16日,在河南省新郑市薛店镇花庄村,因工程占地需要,薛店镇政府工作人员和花庄村支书带着四五十人和7台小挖掘机,让花庄村的1876棵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枣树一夜之间“搬家”,但挖出的古树无一存活。
同年4月,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的古枣树却迎来了荣耀时刻。泥河沟村有千年历史的古枣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树木无知,人却是有感情的。申遗成功后,古枣园为陕西省佳县泥河沟村带来了活力,“舞扭起来了,歌唱起来了,开始考虑回村创业的青年也多了。”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另一幅画面却是:古枣树被毁后,新郑市花庄村几位村民踏上艰难的诉讼之旅,他们好不容易打赢了官司,但镇上和村里却没有任何一个人承担毁坏古枣树的违法责任。
树木的背后是人,地方政府对待树木的态度反映了对待民众的态度。事实上,谈敬畏自然、谈生态文明似乎过于奢侈,毁树的薛店镇政府已涉及践踏法律的嫌疑——薛店镇政府和花庄村村委会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也从未向新郑国土资源局申请相关工程的建设用地。
新郑市曾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红枣之乡”,枣树既是当地村民的经济来源,又寄托了特殊情感。新郑市政府还曾为花庄村的古枣树设立保护牌,“实施文物级保护”。然而无论是村民的情感还是政府自身的承诺,最终都被抛之脑后。
薛店镇的经济已发达到如此地步了吗,以至于非得让古枣树为发展腾地儿?查询得知,薛店镇紧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级卫生镇、河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综合实力跻身河南省乡镇三十强……看起来发展势头确实不错,但要说已经到了寸土寸金容不下古枣树的程度,也不可信。何况,即使古枣树非移不可,也不是没有保全枣树性命之策。公众完全可以追问:到底是怎样的“保护性移植”,竟让1876棵树全部死于非命?
短视是发展的大忌。在这个方面,例子已经太多了。而现在在旅游经济大潮的催动下,多少地方又开始重建古城,拿各种人造古迹吸引游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世上没有后悔药,资源只属于目光长远的人。不过部分施政者为了自己任内的政绩,而牺牲一地的长远利益,也不是没有先例。
3年后的今天,花庄村被毁的古枣树已触发中国第一起古树名木公益诉讼。希望相关责任人付出法律上应有的代价,更希望鼠目寸光的发展思维尽快绝迹。树木本身是值得尊重的,树木背后的人心更不能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