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来到104国道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路段,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南入口已经初现雏形。由此北上,来到莫角山遗址——良渚古城的核心宫殿区,原本横穿古城的老国道已在2016年年末永久性封闭,原来的果树林已变成视野广阔的草地。经过近一年的环境整治和修复,这里正逐步呈现出古城的原生态模样。
5000年前,良渚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了中国史前最灿烂辉煌的文明之一——良渚文明。1936年11月3日,时任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馆员的施昕更首次发掘良渚镇,拉开了良渚遗址考古研究80年历史的大幕。历经80年风雨,良渚遗址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在中华文明进程探索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被誉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国家文物局先后将良渚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还以国家文物局党组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支持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6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良渚遗址成功入选“十三五”重要大遗址。浙江省委、省政府将良渚遗址申遗工作写入文化强省建设决定,设立了高规格的保护机构,并制定了专门的地方性保护法规,成立了省政府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余杭区集全区之力,围绕“征迁安置、环境整治、遗产展示、学术研究”等重点,强势推进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
记者从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获悉,整个公园将于两年后建成。根据规划,余杭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总面积9.09平方公里,相当于1299个世界杯足球场那么大。古城核心区将集中保留和恢复大量良渚先民最早选择聚居的自然高地,以及良渚文化中后期人工堆筑的台墩式聚落。在古城外围区域,将保留大部分湿地、水域和部分小型古祭坛。
完全建成后,遗址公园将形成一条东西向宽约200米,南北长约1100米的“S”形南北向大绿带,游客可通过水、陆两条线路游览公园。
“我们遵循保护为主、最小干预、以遗产价值为核心、协调发展的原则,陆续开展了基于考古发掘成果的村落搬迁、道路规划、遗址保护、农田整治、河道疏浚等环境整治工程。”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启动约3.66公里良渚古城遗址核心区块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搬迁,申遗区所涉597家搬迁农户已完成589户,涉及的59家搬迁企业已完成57家,叠压遗址本体的建筑物已基本清除并完成场地复原。
留白更显生机。为了更好地体现和保留历史文化应有的沧桑感、原生态,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保持了现有人工湿地的构成成分,不缩小现有稻田、水库、水渠、塘堰等水体面积,同时采取封山育林、水源涵养等措施,以维护遗址区周边山形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
“体现自然、回归历史,充分尊重遗址本身的空间布局和类型,注重文化展示的‘留白’和可逆,增强良渚遗址的可看性、观赏性。”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处负责人告诉记者,遗址公园主入口道路、桥梁等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简洁,淡化形象,缩小体量,选择轻型、可逆、环保的材料,力求对环境影响最小化。”对于核心区之外,申遗区以内的环境整治,将统筹考虑遗产区、缓冲区,并按照近期、中期、远期、愿景规划分期逐步实施。
“我们希望最终实现两个目标,在核心区域,建设一个体现世界遗产价值的考古遗址公园,在外围区域,形成与世界遗产和考古遗址公园相协调的外围环境。”良渚遗址管委会规划处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