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在大英博物馆拯救中国古画的裱画师

    作者:夏瑾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8日 13版)
    图为邱锦仙和她的两个洋弟子在修复中国古画《紫禁城》。大英博物馆供图

        当笔者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方书画修复室见到邱锦仙时,这位65岁的老人正在修复一幅宋代的《双牧图》。她告诉笔者,这幅画她已经修复完一大半,希望很快可以向公众展出。

     

        修复古画的工作,邱锦仙已经做了44年,单是在大英博物馆就有近30个年头。她的一生都在进行着中国古画的修复和装裱工作。

     

    中国传统古画修复手法震惊英伦

     

        邱锦仙与中国古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1972年。这一年,上海博物馆决定招收知识青年进馆工作,正在上海郊区插队的邱锦仙因为表现优秀而被推荐进入了裱画组。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15年间,她先后师从扬帮的徐茂康和苏帮的华启明两位师傅,深入地掌握了中国传统的古画修复手法。

     

        1987年,邱锦仙经由同事引荐来到伦敦,为一位台湾古董商人修复古画。当时的她,只想来英国看看,了解一下外国裱画业的情况,所以跟上海博物馆约定,两年以后一定回去。

     

        当时,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敦煌学和中国艺术史学者韦陀教授正在上海访问,得知邱锦仙来到了伦敦,立刻返回伦敦与她会面,并极力邀请她去自己工作的大英博物馆演示裱画和修画技艺。邱锦仙演示的是修复一幅傅抱石的画,是韦陀教授买来的,据说是从火里抢出来的作品。当时那幅画有好几个大破洞,在英国专家看来是不可能修复的。

     

        “我一般先给画作‘号脉’,如果是绢本画,就要首先看画掉不掉色:不掉色,就用热水来洗;掉色,就用温水或冷水洗。”邱锦仙说。她仔细地检查了这幅画作,确认不掉色之后,便使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方法,先用开水在画卷正面洗了五次,洗完后把画卷背后的覆褙纸揭掉,重新找到补纸,重新托,重新补,补好破洞再全色。修复后破洞的地方跟原来的画心颜色非常接近,很难看出修补的痕迹。英国人从来没有用热水在正面洗过画,邱锦仙的演示让他们都看傻了眼。“其实,他们本来没指望我能修复好那幅傅抱石的残卷。”邱锦仙有些腼腆地笑着说。

     

        当时大英博物馆里只有日本和英国修复师,他们没有任何装裱、修复中国古画的经验。由于这次演示,大英馆长大卫·威尔逊和东方部主任罗森当即力邀邱锦仙留下,在平山郁夫东方古画修复室专门负责修复馆藏的中国古画。邱锦仙接受了这份工作。

     

        两年后,邱锦仙面临是否回上海博物馆的抉择。罗森竭力挽留邱锦仙,任翻译的同事也很愿意协助她办理工作签证和其先生的探亲签证。她们的热情感染了邱锦仙,那些依旧“暗无天日”的中国古画更令她不忍一走了之。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邱锦仙说:

     

        “如果我不做这份工作,这些文物可能就毁掉了。我修一幅画,就让一幅画重放光芒。这样古画可以展出,可以供学者研究,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古画原本是中国的,我这也是在抢救中国的文物。”

     

        于是,在当时的大英博物馆馆长大卫·M.威尔逊委托下,罗森给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馆长写了一封信,感谢对方同意邱锦仙继续在大英博物馆工作,并希望和上海博物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获得上海博物馆的许可后,邱锦仙在伦敦留了下来,继续进行中国古画修复工作,并且一做就是30年。

     

    拯救《女史箴图》

     

        邱锦仙在大英博物馆修复的中国古画中,最著名的当属《女史箴图》唐摹本,这也是《女史箴图》现存于世的最早摹本。

     

        《女史箴图》可以说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年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短暂的列展时段,难得一见。据邱锦仙介绍说,这幅画已有1600年的历史,当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国军官克拉伦斯·约翰逊获得了这幅作品。1905年,约翰逊将《女史箴图》带到大英博物馆,想要卖掉画上的玉扣。在博物馆工作的历史学家西德尼·考尔文等人意识到这幅画的价值,用25英镑买下了这幅《女史箴图》。

     

        由于年代久远,《女史箴图》在修复之前,画卷上的丝绸已经皲裂,僵硬而脆弱,绢都变成了一丝丝马上要脱落的样子。大英博物馆一直在考虑如何修复这幅画,但修复方案却迟迟没有确定。2013年夏天,大英博物馆召开研讨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专家讨论如何修复《女史箴图》,最后决定不能重新装裱,只能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加固。邱锦仙根据过去的修复经验,提出使用由淀粉糨糊和化学糨糊混合起来的混合糨糊进行修补,这样既能保证合适的黏度,又不会留下糨糊的痕迹。为了谨慎起见,大英博物馆将这种混合糨糊送到实验室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这种糨糊非常理想。于是邱锦仙和她的助手们就用这种材料在显微镜下为《女史箴图》进行修复,每天不停地工作,用放大镜三寸三寸地添糨,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终于将《女史箴图》修复完毕。邱锦仙还为《女史箴图》进行了全色,这是只有技艺高超的古画修复师才能完成的工作。她用藤黄、朱砂和墨调配出适合的颜色,将残缺破洞处补好,也重描了一些褪色部分,颜色和原画本色就拉平了。

     

        邱锦仙说,现在的《女史箴图》非常牢固,再放上两三百年都没有问题。如今,《女史箴图》保存在两个由德国公司设计和制作的价值10万英镑的恒温恒湿的展示橱中,每年只有在中秋节、春节以及亚洲艺术节等重要日子观众才得以一睹真容。

     

        除了《女史箴图》之外,邱锦仙修复的中国古画还有明代朱邦的《紫禁城》、元代赵孟的《双马图》、盛懋的《雪景图》以及明代张翀的《瑶池仙剧图》等等。迄今为止,她已经修复了三四百幅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古画,其中大约有一半是中国历代古画,另一半则是来自敦煌藏经洞的敦煌绢画。现在,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敦煌绢画已经全部被邱锦仙修复完毕,只留下了一幅,这是邱锦仙的主意,为了留给世人看看,这些敦煌绢画在修复之前究竟是什么样子。

     

    来之不易的绢布

     

        修复古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找到与原画作质地、纹路和颜色相同的绢布,用之进行修补并在上面全色。邱锦仙说:“如果没有这些绢布,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她使用的绢布,都是她的师傅华启明留给她的,是从残破的古画上提取出来的绢布残片,既有同时代的旧绢画,也包括同时代画家临摹大师的赝品画,或者没名气画师的作品,“但现在这些画也成了古董、收藏热点,身价倍增,所以越来越难找了”。2014年,邱锦仙从国内带回了一包绢布,可是却遗失在了伦敦地铁里,每每想起此事,邱锦仙都心疼不已。“这些绢布本身也是古董,对于裱画师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所以我用得非常节省。”邱锦仙说。

     

    艺术和匠心的传承没有国界

     

        65岁的邱锦仙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可是大英博物馆却舍不得让她退休,她也不忍心扔下那些残破的古画不管。于是,她依然每天守着那些古画,一丝不苟地进行着修补工作。她说:“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直将这份工作做下去,希望能修复更多的中国古画,让全世界都看到中国有这么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知道中国在艺术领域是多么领先。”

     

        现在,除了修复古画之外,邱锦仙还经常受邀回国,在各个博物馆、大学、美术学院等地演讲,介绍自己修复古画的经验,传播中国古画修复的传统技法。

     

        她还收了两个“洋弟子”,其中一个叫作瓦朗蒂娜的女弟子已经跟随了她12年,另一个叫作卡罗的女弟子也跟她学习了6年。“她们从裁纸、打糨糊、练棕刷刷墙开始学习,天天练习,直到手上有了老茧,手腕有了软硬劲道,才算完成基本功。她们现在还不能算出师,我希望再带她们几年,能让她们把中国传统的修复方式学成。”邱锦仙说。

     

        瓦朗蒂娜跟我说,学习中国传统古画修复方法非常不容易,为了保持手腕的灵活,她们每天都要进行“刷墙练习”。此外,还要学习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只有理解了古画的韵味,才能更好地进行古画修复。

     

        瓦朗蒂娜表示:“邱老师是古画修复的第一代艺术家,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代,将中国古画修复技艺传承下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