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广州大典》二期编纂工作启动——

    “寻到了广州文化的源和流”

    作者:吴毓颖 吴春燕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7日 05版)

        “有人质疑广州没有文化。我们什么都不用说,把520册《广州大典》拿出来就能说明问题了。广州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大典》对广州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解析,寻到了广州文化的源和流。”广州市政府参事李明华表示,《广州大典》的问世重铸了广州文化重镇地位,留住了广州文化的根和魂。

        日前,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的“近代广州医药与《广州大典》”学术交流会上,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透露,《广州大典》二期编纂工作已经启动,计划用10年的时间来完成,其中民国时期广州文献的编纂是续修大典的重要内容。陈建华说,《广州大典》将为增强广州城市文化影响力、推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贡献力量。

        2005年,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广州大典》编纂出版工作。经过10余年的发展,《广州大典》第一期已收录2000余名作者、4000余种文献,编成520册书本,涉猎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诗词歌赋,仅核对扫描件便能堆30层大厦高,堪称书籍界“巨无霸”,也被老广们点赞称为“广州文化名片”。

        除了出版纸质书,广州市还依托广州图书馆,推进《广州大典》数字资源库建设,研发《广州大典》全文数据库,建立集文本、图片、声像为一体,提供网络信息查询、共享、交换功能的数字化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使广大读者能通过网络平台浏览和欣赏广州珍稀古籍文献。业内人士表示,该丛书编纂者在十年耕耘中坚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学人风骨,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对于超越“纸寿千年”限制、提高地方古籍使用频率与效率、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岭南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015年成立的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继续开展《广州大典》一期自晋代至清代曲类文献补遗和二期民国文献编纂工作。据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介绍,《广州大典》二期将有10余万种广州民国文献待编纂,其中包括民国图书约12.4万种、期刊25000多种、报纸约8000多种,具有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类型复杂等特点,有较大的编纂难度,保存现状堪忧。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吴义雄表示,海外广州文献呈现出一种多语种、多载体的形态。广州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网络重要的节点,实际上在与世界各国交往的过程中都留下了大量文献。不仅有手稿、纸本印刷的文件,还有音像、图像等。海外广州文献主要收藏在欧美地区的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司文化机构。“总体来看,海外广州文献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在系统性、真实性和具体性方面,可与本土文献形成互补。”目前,吴义雄研究团队计划进行海外广州文献的全面调研、整理,形成比较详细的海外广州文献目录,完成《海外广州历史文献指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