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直观呈现生活变迁和文化发展的最好载体之一,尤其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时代主题面前,愈能显现出摄影的亲民属性和接地气的艺术本色。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至今已持续了十个年头。2016年期间,深入基层的摄影讲座和农民摄影大展也都相继举办。
“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既是用影像构建国家发展战略的文化工程,也是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大型影像实践。它不仅为摄影家认识乡村、表达乡村提供了理性认知和施展才华的可能,还用光与影的影像语汇,为乡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留存了历史性图像档案。
面对“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摄影家既要紧跟时代,关注农村中的“新貌”、农业中的“新业”、农民中的“新人”、农村发展的“新态”,多角度记录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和农民的巨大变化,也要用影像留住那些即将消逝的事物。从某种层面上说,摄影人既是乡村影像的记录者,也是中国乡村影像文化的塑造者,他们所拍摄的影像甚至能提醒、督促、引领乡村的发展和建设。婺源古村落群、西递宏村、元阳哈尼村落等美丽的乡村,都是在摄影家镜头的帮助下,逐渐成为众多游客心目中的旅游天堂。
除了艺术化的乡村影像外,一些原汁原味的纪实性乡村影像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还原乡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变迁。这些乡村影像的文化传承与影像资料意义,将随着“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的不断延续与深入,在中国民族影像史及人类学、社会学层面显示其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乡土题材对摄影家来说并不陌生,只是过去很多摄影家在表现这一题材时通常选取冷色调,还有人甚至带着某种城市人的优越感进行创作,忽视了田园乡野中所蕴含的诗意祥和、本色质朴以及劳动人民于劳作中升华出的勤奋坚韧、艰辛诚恳等优良品质所构成的明亮基调和温润底色。
因此,如何从微观的平凡生活中截取有价值且符合宏阔时代主题的影像断面,从波澜不惊的事物中拨动人心最柔软处的弦音;如何用影像勾勒出特定地理环境下农民的生存状态乃至情感状态,并从中适度折射出全社会所关心的乡村发展的困惑与前景。这些都考验着每个摄影人的心力眼力、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创作者一方面要沉下心来,长期扎根基层,深入到人民中去,敏锐关注农民细致入微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和精神面貌,捕捉那些真正原汁原味、富有炊烟气息和丰富生活肌理的民生图景;另一方面要从自身的心灵出发,扬弃居高临下的创作姿态,对乡村表现出一种文化与价值上的尊重,感同身受地体味大时代下乡村人的继承与坚守、茫然与失落、收获与承担、幸福与苦闷。
创作者只有真正将自己的心灵融入乡村,突破俗套化的视觉样式,充分挖掘从自我主体出发的视觉体验,才能捕捉生活的质感,挖掘生命的能量,触碰时代的脉搏,发现对劳动对乡村的感情,产生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影像精品。
随着十年的影像实践,“新农村建设纪实摄影工程”从最初由专业摄影师参与渐渐发展到由农民自己拍摄,这种由民众参与合作的影像模式被业界称为“参与式影像”。让村民创造性地记录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影像实践活动,尽管在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上显得业余和生涩,但在角度和内容的选择上却更为质朴、亲切、生动。它不仅为新农村影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农民的自我观看、自我表达和交流诉求开辟了新的语境,同时还为那些长期关注、考察农民生存状况的文化学者留存了一部独特的视觉文本。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