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解读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12日 04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意见》有哪些措施?对未来我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怎样的积极意义?就此类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三大转变 彰显要求

     

        《意见》提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表示,《意见》是在总结我国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的成功实践和经验教训,充分借鉴国际减轻灾害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顺应我国灾害发展趋势,适应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形势下出台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定位、新理念和新要求,是指导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

     

        《意见》强调要统筹灾害管理和综合减灾。要加强各种自然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综合协调,强化资源统筹和工作协调。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表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与此相比,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还存在灾害管理的统筹协调不足、资源力量较为分散等问题。“《意见》要求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中央政策进行引导,这对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重要意义。”

     

    健全体制 明确责任

     

        《意见》强调要强化地方应急救灾主体责任、健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制度、完善军地协调联动制度。对达到国家启动响应等级的自然灾害,中央发挥统筹指导和支持作用,地方党委和政府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对此,史培军表示,这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

     

        “《意见》提出的分级负责,指的是自然灾害在哪里发生,哪里的地方政府就要负起主体责任。此外,《意见》还明确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中央与地方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史培军说。

     

        闪淳昌表示,当前,我国每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群众很多,紧急转移安置和需救助人口数量庞大,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等问题还较为突出。“《意见》要求承担改革任务部门要加强协调,统筹推进,对实施进度进行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科学应对、妥善解决;要求各地区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开展试点示范,破解改革难题,积累改革经验。”

     

    改革创新 加快推进

     

        闪淳昌表示,《意见》针对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从制约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着手,提出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原则,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意见》提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法治保障,加大防灾减灾救灾投入,推进工作落实;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意见》的出台,必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深入,必将使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全面提升。”闪淳昌说。

     

        《意见》强调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落实支持措施。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格局。“此外,《意见》还强调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科研成果的集成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史培军说。

     

        (本报记者 任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