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8日 星期日

    小剧场戏曲渐入佳境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8日 05版)
    北京一家小剧场内,观众在观看演出。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陕西省京剧院带来的《勘玉钏》在陕西人艺小剧场上演。观众在后台与演员互动。贺桐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编者按

     

        继小剧场话剧蔚然成风之后,小剧场戏曲也悄然热起来了。京沪两地相继举办小剧场戏曲节,汇聚多个戏曲剧种,或重新解读名剧,或演绎现实人生,这种实验与探索,令人耳目一新。小剧场戏曲的兴起,为年轻的戏曲工作者提供了多元探索的平台,为古老的戏曲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原本对戏曲比较陌生的年轻观众。今天,让我们一起感受小剧场戏曲充满时代质感的脉动。

     

        台中央放一面巨型圆镜,没有白娘子,只留法海和许仙,展开一段“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会怎么做”的时空拷问,尾声响起主题曲——2016年年底,王珮瑜和胡维露主演的京昆合演剧目《春水渡》,作为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的一部作品,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颠覆传统戏《白蛇传》,从剧情到舞台到表演,皆让人惊艳。

     

        2000年,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的成功演出,昭示着戏曲走进了小剧场。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创作与演出渐入佳境。北京有当代小剧场戏曲节,上海有小剧场戏曲节。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为新生代戏曲人提供了舞台,也拉近了青年戏曲人与当代青年观众之间的距离。

     

        小剧场戏曲是艺术创新的沃土

     

        戏曲节上涌现出的众多成熟剧目令人欣喜。北京小剧场戏曲《追梦人》,汇聚了京剧、粤剧、越剧、赣剧、昆曲五个剧种,9位演员演绎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令人叫绝。

     

        与小剧场话剧一样,小剧场戏曲剧目也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而不仅仅是把大剧场演出压缩到一个小空间,主要包括剧目思想内涵上的探索和艺术呈现上的实验。

     

        从题材上看,小剧场戏曲主要有三种。一是原创,如京剧《吴起》《荼蘼花开》,山东柳子戏《陆游休妻》、楚剧《推车赶会》等也属此类。二是从传统戏剧的孤本、残本中选取题材,如昆曲《伶香伴》、梨园戏《刘智远》《朱买臣》等。三是对传统剧目的重新演绎。《三岔口2016》就利用京剧传统戏《三岔口》《十字坡》《雁荡山·夜袭》等剧目中的表演技巧,融入一些现代元素,赋予剧作幽默的语言、声腔、动作及武打形式,是一出实验性的滑稽戏。

     

        “小剧场戏曲为活跃思想、探索艺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说,京沪小剧场戏曲节的参演剧目,在思想艺术上都力求创新,虽然有些戏的立意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艺术上也可以进一步打磨,“但有探索无疑比墨守成规好。”

     

        郦国义认为,小剧场戏曲为戏曲继承传统艺术开辟了新途径:“传统戏曲如何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获得观众,小剧场戏曲无疑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小剧场戏曲也为青年戏剧人才尤其是青年编导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方新天地。青年编导人才在没机会创作大戏的前期,经过小剧场的历练,有的已成为大有潜力的后备力量,如北京京剧院李卓群、上海昆剧团张静等。对舞台经验较少的青年演员而言,小剧场戏曲也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小剧场戏曲营造了一块人才培养的沃土。”郦国义说。

     

        值得注意的是,京沪两地的小剧场戏曲节并不只限于当地剧种,很多外地剧种也前来参加。如当代小剧场戏曲节有京剧、昆曲、评剧、柳子戏、河北梆子等剧种,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有京剧、昆曲、川剧、梨园戏、楚剧等。从大都市辐射到全国,小剧场戏曲的影响越来越大。

     

        小剧场戏曲的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

     

        小剧场戏曲因其实验色彩比较浓,观众多是年轻人,而且大多是圈里人,如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戏剧、戏曲学院的学生等。小剧场戏曲要想吸引更多年龄层的观众,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当戏曲开始走进小剧场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它能够回归戏曲本身,而不是对传统艺术进行解构。从戏曲发展史来看,戏曲进入小剧场本身就是一种回归,因为最初的戏曲演出就是在勾栏瓦肆中进行的,只要能摆下“一桌二椅”,就能演戏。所以,戏曲与小剧场应该是有天然亲近感的,而小剧场也完全有利于让戏曲回归到其应有的样子。

     

        专家提议,首先,让一些没有市场价值却有艺术价值的冷门戏尽可能恢复演出,尤其是昆曲这种“曲高和寡”的剧种。其次,还原一些几经修改后面目全非的传统剧目。出于各种原因,过去很多传统戏都经过了“整容”,甚至是“整骨”。例如《三岔口2016》,就把过去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斗争戏,改成了两个英雄好汉之间的误会戏。再次,年轻的戏曲演员可以在小剧场尝试更多的跨流派的表现方式和演唱手段。

     

        但如今很难在小剧场里看到年轻人致力于戏曲“回归”,更多的是在做着解构与重构经典。而这种解构与重构是比较肤浅的,例如在经典的传统戏中加一个“帽儿”,或者把不同朝代的人物强行串联在一起。有的文本比较粗糙,重新演绎也差强人意。应该说小剧场戏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而非孤芳自赏地一味搞实验探索。小剧场话剧走过的弯路,小剧场戏曲应引以为戒。

     

        北京市剧协驻会副主席杨乾武是北京小剧场戏曲的推动者之一。他说:“这两年小剧场戏曲还在培育阶段,小剧场戏曲不像小剧场话剧那样由民间剧团主导,它还得依托国有院团的资源,比如演员、服装、乐队等各个方面。”但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现在国有院团在小剧场戏曲方面的兴趣和投入并不大。

     

        记者也注意到,小剧场戏曲无论在演出形式上还是运作方式上都更加灵活,也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但整体艺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无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有些捉襟见肘,而且很少看到著名剧作家和当红演员的加入,这也制约了小剧场戏曲的发展和影响力。(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