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岛,万里长江奔腾入海的门户。在这个长江与东海的交汇点上,千年冲积平原堆垒起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林木葱茏的旖旎风光。它的周围,环聚了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圈,牵引着长江经济带上11省市、约205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创新发展。
滚滚长江横贯东西,犹如一条巨龙,串起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在2016年前三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前5名有4个是沿江省市,分别是重庆、贵州、江西、安徽,重庆更是以10.6%的GDP增速继续保持领跑——在这背后,是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发展,展现了长江经济带的强劲增势。
做好“加减法”,建设沿江现代产业走廊
“美国有硅谷,中国有光谷”,在位于湖北武汉光谷的园区内,记者参观了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经过28年的发展,这家高科技企业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光纤和预制棒供应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依靠自身的研发和创新,长飞也成为国际先进技术的输出者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长江黄金水道,是域内居民宝贵的资源。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既要保住青山绿水,又要实现经济效益。这看似矛盾的破题之法在于创新。
“创新驱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在三湘大地,产业“加减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2015年,湖南省服务业年均增长11.3%,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3.5%,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有色金属加工、非金属矿物制造、黑色金属加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比2010年下降4.6%。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7%以上,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6.3%。
打通创新链,促进沿江经济转型升级
日前,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一列悬挂在空中的列车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是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这种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形式安全、绿色、环保、性价比高,它的背后是四川中唐空铁集团、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中国中车、中国中铁、攀枝花钢铁公司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强化技术创新,要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链。”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如今,万里长江沿线,创新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建立。上海张江、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合肥、芜湖、蚌埠)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风生水起,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也如火如荼。
“长株潭地区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长沙将进一步盘活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科技资源,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创新发展。”湖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念好生态经,让创新与绿色融合发展
“建设长江经济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的转移升级绝对不是将东部淘汰的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中共中央党校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曹立表示,东中西部资源要素具有互补性,长江经济带战略能够让沿线省市实现共赢。
创新驱动发展,不单指技术创新,还包含着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变革。近年来,长江上游的贵州省在大数据领域抢先布局,率先建成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率先制定大数据发展应用地方法规……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绿色发展不仅是理念,更是一种手段。”曹立表示,长江沿线省市的绿色生态资源是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云南、四川、贵州都可以依托长江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全域旅游,推动区域发展。(本报记者 钟超 张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