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这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浙江省的高职教育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总体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如何打造高职教育的“浙江样本、浙江经验”,考验着浙江高职教育工作者。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精心谋划教育教学改革、精耕细作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打造“三大高地”,我们在努力践行这一历史使命。
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高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浙江经济发达,产业发展繁荣,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客观上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大力倡导“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立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办学实践。
谋划与国家省市重大发展战略融合的布局。鼓励高职院校在特色小镇、科技城建立创新创业工场、创业学院。在创业学院实施“2+1”培养,有些特色专业,可尝试把创业学院的“1”年培养迁移到特色小镇、科技城联合办学,协同育人。“省市重大战略到哪里,学院布局就跟进到哪里”。
出台产教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出台校地混合、校企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激活办学活力;出台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政策,真正实施现代学徒制;出台服务浙江的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人才培养支持政策,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培育新技术应用人才高地
在“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扑面而来。这给浙江的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带来产业结构、就业岗位的深刻调整,也必然会给我省人才的需求带来新的变化。
大力倡导“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的理念。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年版全球竞争力报告》,144个参评经济体中,中国整体排名第28位,但是技术准备和新技术的可用性排名很低,分别排名第74和104,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前沿的生产科技在我国多个行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应用水平不够。一定要提前建立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高地,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
打造“实训—研发—创新创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从原来的做中学、学中做、探中学向做中创、探中创延伸,把学生专业实训与专业创新、创造有机整合在一个平台内,将创新素质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全过程,在参与创造实践中产生乐趣,不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
探索设置新技术应用的新专业、新课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融合的角度,用供给侧、需求侧的科学思维思考谋划高职专业、课程的“加减法”。从与新技术相关的培训开始,瞄准市场方向逐渐积累新技术教学经验和锻炼师资队伍;也可以先建设新技术科研平台,逐渐积累雄厚的教学资源;然后按照“培训—专业—科研”一体化建设,增设新技术资源丰富、社会辐射力强、产业平台大的新专业,开发相应的新技术应用课程,建立相应的教材、案例库、实训基地。
建设“立地式”技术应用高地
浙江中小企业众多,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技术提升与改造的能力,急需高校提供技术服务。由于高职院校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了解企业需求,更有利开展技术应用。
按企业需求,调整研究方向,配备相应的人、财、物,设立研发平台。这种平台的设立,使“立地式”技术应用与区域发展双向互动,解决生产一线急需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和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立地式”技术应用与教师发展双向互动,为学校进一步锻炼“双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实践平台,打造一支有行业和社会影响力的教师队伍;使“立地式”技术应用与人才培养双向互动,为学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实践平台,从整体上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的能力。
开展“培训—专业—平台”一体化的专业服务产业试点。把专业建设向培训端、研发端延伸,从培训入手对接新兴产业,区域有什么新兴产业就开展针对性培训,针对产业设置相应的专业,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设立研发平台,从而实现“培训—专业—研究平台”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高水平的骨干专业。
鼓励教师成为行业专家,提升高职“双师素质”的含金量。一方面,出台“发明专利、专利转让与论文等同,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等同,行业技术难题与项目等同”的鼓励政策,引导教师开展“立地式”研发。同时,教师解决行业与企业难题,学校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帮助教师更快地成为行业专家。另一方面,引企业真实项目入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设立研发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工场,发挥教师技术指导的优势,开展“导师+项目+团队”培养。做到培养学生有市场,助推企业有办法,服务社会有地位。
(作者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