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星期四

    职称“指挥棒”不能一放了之

    作者:吴江 《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5日 15版)

        【才思】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更好发挥职称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这次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把这个“指挥棒”交到了用人主体的手里,发挥他们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放权能不能到位,会不会一放就乱?用人单位有了自主评审权,能不能用好用活,会不会有权就任性?这是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也是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认真对待的问题。

     

        首先,职称改革要敢于精准“放管服”,走出恶性循环怪圈。“放管服”要精准到位,放就要一步到位,不能出现层层截留权限的问题;管就是监管责任要明确,严肃查处违规操作;服就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建立职称评审考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职称证书查询验证服务等。

     

        其次,自主评审要牢牢把握科学评价这个核心。坚持科学评价是自主评审的第一要务,把握正确导向是自主评审的第一职责,破除“三唯”倾向是自主评审的第一考验。只有通过用人主体的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岗位与职称的匹配、近距离与个性化的评判,才能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这就是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发挥用人主体作用的优势。因此,有权就要担当,有位就要能为、愿为、敢为。用人主体必须依法依规用好自主评审权,这里最重要的是防止“内部人控制”,克服行政化倾向,要发挥好业内专家评审的主导作用,把权力交给专家独立评审。

     

        再次,自主评审要在落实改革举措上下功夫。职称制度改革是一分设计,九分落实的任务,没有用人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创新,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可能落空。自主评审改革的核心要义是突破评聘分开的单一模式,探索评聘结合的新路子。评聘结合就是促进与用人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全面实行岗位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岗位的职责要求、岗位的结构比例、岗位的专业技术标准开展职称评审。要使“评得上就能用得上,用得好的就能评得上”,因岗评人、能级相符。

     

        探索评聘结合模式,需要用人单位的领导解放思想、系统谋划、精准操作。比如,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按岗位要求区别对待;不唯论文如何以其他成果形式替代论文要求,如何合理设置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如何注重考核工作业绩和创新成果,增加专利发明、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权重;对特殊人才如何通过特殊方式进行评价,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如何放宽资历、年限等条件限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让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学术道德如何从严治理,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等等。要鼓励差异化改革,精准化创新。

     

        最后,自主评审要有制度保障,自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切实保障被评审人的合法权益。职称评审不仅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认定,更是公平公正评价使用专业人才的利器。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健全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职称评审公开制度,实行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对自主评审工作的监管,严肃评审纪律,强化评审考核,建立倒查追责机制。对不能正确行使职称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要暂停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申诉控告机制,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确保职称评审这个“指挥棒”符合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长远利益,确保职称评审的学术生态环境不被污染。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