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大风大雨无大灾

    ——2016年全国防汛工作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2日 07版)

        51次强降雨过程,雨量、雨强、雨区笼罩范围均为1998年以来最多;29个省份47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长江流域发生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中下游干流全线及洞庭湖、鄱阳湖持续超警12~29天;海河等北方河流发生多年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强台风多次登陆,华南东南等地反复遭受袭击……

     

        与之形成对比,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因洪涝灾害所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别减少14%、27%、49%、57%。

     

        大风大雨而无大灾。2016年,哪些防汛措施保证了如此成效?

     

    预测预警赢得防汛主动权

     

        5月9日,闽江富屯溪、建溪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水文部门曾于8日14时做出顺昌洋口水文站、建瓯七里街水文站、南平市区延福门水位站最高水位预报,为沿河商户及时避险、转移财物提供了充足时间。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曾指出,据专家学者统计,水文预报如果能够提前半天到一天,可以减少灾害损失1/5到1/3。

     

        2016年汛期,正是一个个准确的预报信息,为防汛赢得了主动权。

     

        “目前,我们可以在20分钟内收集全国9万多处水文报汛站的实时信息,两小时内制作发布全国170多条主要江河、2300多个河道及水库湖泊的洪水预报。”水利部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主任刘志雨告诉记者。

     

        “十二五”期间,我国水文监测预报能力大大加强,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水文测站99575处,是“十一五”末期的2.4倍,初步形成覆盖江河湖库、布局合理、观测项目齐全、整体功能较为强大的水文站网体系,实现了对基本水文情势的有效控制。

     

        以防为主的思路不仅体现在预报上,更体现在及早预警和及时转移上。据国家防办新闻发言人张家团介绍,今年汛期,各地利用县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累计发布预警4.9万多次,启动预警广播近9万次,累计转移受山洪灾害威胁群众约540多万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工程体系打造防汛“硬”牌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对6万余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2000年至2015年,年均溃坝由除险加固前的75.15座降为4.63座,水库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水库大坝构成防洪的“铁将军”,坚固堤防铸就防洪的“水上长城”。在全国各地,由南而北,自东向西,应对洪涝的工程防御之“网”正织得越来越密——

     

        在长江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其他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工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长江流域在干支流上已建成水库5万多座,总库容3500多亿立方米。

     

        在黄河流域,以干支流水库、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蓄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扭转了历史上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在淮河流域,随着19项骨干工程和进一步治淮的建设,逐步改变了缺乏控制、行洪不畅、出海无路的局面。

     

        在海河流域,按照“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治理方针,形成了各河系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防洪格局。

     

        在珠江流域,“广东第一堤”北江大堤经全面加固达标后与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滞洪区以及芦苞涌、西南涌分洪河道共同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

     

    科学调度发挥防灾减灾效益

     

        许多武汉人至今仍记得7月初那场几乎不间断的强降雨。长江中下游干流全线超警,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三峡水库下达调度令,从7月6日9时起,减少出库下泄流量,从原来的31000立方米每秒,减少至25000立方米每秒。科学调度,使得三峡水库尽全力挡住上游来的江水,不让下游的情况继续恶化。

     

        张家团表示,通过科学研判,适时调度水库、水电站等工程,提前预泄水量,发挥水库拦洪削峰作用;运用河道行洪时差,有效避免干支流或上下游洪峰叠加,可以发挥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效益。

     

        拦、分、蓄、滞、排并举,蓄、引、提、调、节共用,伴随着水利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调度洪水的能力不断提升,精细化调度、联合调度越来越多。长江流域“上控、下泄、保中畅”,黄河流域“上控、中防、下调”,淮河流域“蓄泄兼筹、上下游兼顾”,海河流域“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珠江流域“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今年,各大流域按照调度原则,因地制宜制定了详尽的汛期调度方案。

     

        洪水安然俯首,江河复归平静。在2016年的抗洪战斗中,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是崛起的中国力量。

     

        (本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