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雾霾的三种误解与正解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06版)

        近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发生了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多地甚至出现“爆表”情况,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关于此次重污染天气的成因与治理效果,社会公众难免存在一些疑问和误解。为解疑释惑,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和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程水源。

     

    ●误解:京津冀的雾霾主要来自外地

     

    ●正解: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才是主因

     

        对于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来源,有人认为临近的内蒙古、陕西、山西为主要污染源,京津冀自身产生的污染是次要的。对此,柴发合表示,大量的观测分析和模式研究都表明,京津冀大气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积累加上外地传输导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为70%左右”。

     

        据柴发合介绍,京津冀区域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国的8%,煤炭消费占全国的9.2%,单位面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尤其在冬季采暖期,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相关测算显示,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对京津冀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30%,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污染排放。“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排放对京津冀PM2.5污染也有一定的贡献,但不是污染的主要原因。”柴发合强调。

     

    ●误解:北京PM2.5浓度降低停滞了

     

    ●正解:京津冀PM2.5浓度逐年下降

     

        “2016年下半年以来,北京PM2.5浓度的改善停滞了”;“现在什么招都使了,仍然出现严重污染,治理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面对公众的以上疑问,贺克斌给出了以下一组数据作为参考: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PM2.5年均浓度为85.9微克/立方米;2015年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截至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浓度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2%;而河北省的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1%。

     

        据贺克斌介绍,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各地针对大气PM2.5污染治理从多方面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包括: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反映了京津冀区域大气PM2.5浓度在逐年下降。而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来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优良天数都比去年小幅增加。”

     

        至于入冬以后重污染天气频发、季节反差强烈的情况,贺克斌认为,这更表明要继续强化京津冀区域冬季污染防治工作,把采暖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下来。

     

    ●误解:治理空气污染只拿机动车“开刀”

     

    ●正解:控制机动车排放只是一招

     

        为应对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北京市政府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规定国Ⅰ、国Ⅱ排放标准机动车禁止上路行驶,国Ⅲ及以上机动车单双号行驶。对此,不少市民不理解,认为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只拿机动车“开刀”。

     

        “根据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在PM2.5的本地污染源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比为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的占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十分必要。”程水源解释道。

     

        但控制机动车排放仅仅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个环节,据程水源介绍,为全面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还实施了很多其他重要措施。“包括持续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燃煤小锅炉‘清零’工程、‘散小乱污’企业关停淘汰任务、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措施,减少燃煤特别是冬季散煤使用量,提高工业企业治污效率,推进车油一体清洁化和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降低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的污染物排放等,均已取得积极成效。”

     

        (本报北京12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