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沟通世界】
获得金树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短纪录片奖的全国首部自拍体励志纪实片《最后的棒棒》在爱奇艺热播,点击量突破400万人次。片子如家庭相册般对棒棒这个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劳动群体进行真实记录。朴素的记录方式,看哭了很多网友。不少人想起了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父母。他们生活拮据却朴实善良,信奉诚信为本,始终秉承纯良的品质,用肩膀扛起了一个时代。
殊不知,这样一部既号准观众审美口味、又获得国际同行认同的作品,居然出自非科班出身的退役军官一人之手。“作为一个有着20年军龄的正团级转业军官,在我即将把背影留给军营的时候,重庆街头平均年龄65岁的老棒棒们也正在把背影留给一个新的时代。也许是因为自身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想把这种象征着新旧交替、时代变迁的题材呈现在观众面前。”谈到创作初衷,导演何苦这样说道。于是,他俯下身子,亮出膀子,当起了棒棒,在重庆市渝中区五一路自力巷53号开始了“卧底”生涯。
从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的13个月里,他用兜里仅揣着的1300元钱,拍出了13集纪录片。在靠着一根棒棒养活自己和一个被“忽悠”来充当摄像师的年轻小伙儿的同时,何苦将撰稿、解说、编辑,甚至主题曲演唱一肩挑。
回忆起“创作团队”的组建过程,何苦说:“我之所以请那个小伙子,主要是因为他有一身腱子肉,看起来能吃苦,而且只要两千块钱的工资。幸运的是他还挺聪明,虽然没怎么上过学,字都认不全,但摄像机交给他的当天,就弄懂了开机、关机、摄录和暂停。我们就用最笨的方式去追踪一群背影,记录一个时代,讲述一种人生。”
在何苦儿时的记忆中,一根竹棒、一卷粗麻绳、一双胶布鞋是棒棒们的标配,他们穿梭在车站码头或大街小巷中爬坡上坎,靠着与生俱来的力气过活。大到工厂企业装船卸车,小到家庭个人购物买菜,只要是用力气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们决不退缩,因为他们相信幸福是靠汗水换来的。有人甚至感慨,今天的重庆城很大程度上就是几十万棒棒用肩膀挑出来的。“棒棒们大多头发花白、脊背佝偻,迟缓的脚步似乎已经跟不上这个城市稳健的步伐。我猛然觉得自己正在见证这个行业的没落,年青一代正在用新的方式、新的工具取代他们的劳动。这是既残酷而又令人欣慰的现实。”何苦感慨。
要真实展现棒棒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走向,光靠拿根笔杆子跟他们聊天是不够的。何苦决定跟他们打成一片,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由于棒棒群体的流动性大,在创作过程中很难预期作品的未来走向,他就与一名有着22年“棒龄”的“资深”棒棒确立了师徒关系,在一处破旧低矮的老城棚户区与这个群体同吃同睡、朝夕相处。
何苦曾发过一个“毒誓”——无论多么艰难,一不找朋友借,二不从家里拿钱。于是,他与其他同行一样,有时要负重三袋大米走上好几公里,才能赚10元钱,有时连这样的活儿都碰不到,钱不够花的时候吃老干妈拌米饭也是常有的事。亲朋好友都劝他“这是何苦”,但在何苦看来,自己在文笔和艺术表达上达不到专业大导演的水平,就只能用“笨方法”让自己成为一个棒棒,切身体会这个群体的所思所想。
何苦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最后的棒棒》是一部用汗水而不是用墨水创作出来的作品。创作过程虽然艰辛,却是一种享受,因为我回到了劳动人民中间,踏踏实实地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心一沉静下来,创作灵感就如同泉涌一般自然喷薄而出了。”
(本报记者 李蕾 本报见习记者 张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