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衡】
今年是去产能的开局之年,也是攻坚之年,但去产能的困难不少。
首先是人的问题。比如,仅钢铁和煤炭两个行业去产能,就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其中煤炭系统130万人,钢铁系统50万人。随着去产能工作的继续推进,部分地区需要安置的人员可能还将增加,这方面的“难”可想而知。
人只是一方面,还有信贷、土地、设备,乃至坏账等经济要素,会一并释放。例如,眼下大部分钢铁和煤炭企业都债台高筑,企业间复杂的“三角债”给企业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带来很大难度。
超出预期的去产能之难,还难在利益背后的观望心态。中央千亿元专项奖补资金,地方要拿大头,这笔“真金白银”如何分配?给谁,不给谁?企业在等待,有些地方政府也在等待,这是观望心态之一;观望心态之二,是今年初大宗商品价格回弹,使市场产生了需求错觉,原先减产停产的企业开始复产,甚至一些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也蠢蠢欲动,大有死灰复燃之势。
到现在为止,中央的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共8个配套文件全都印发,各省市区的最终实施方案已报齐,国务院确定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已分解落实,各地也都已经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这意味着,去产能已真正进入落实攻坚阶段。
随着去产能的推进,行政之手会逐渐把接力棒交给市场,而市场能否顺利承接、吸纳、消化去产能所释放出的大量经济资源?这是以行政手段推进去产能的同时,不能不思考的另一面。
这就对市场的能力提出了要求。有些企业自身有压减产能的意愿,但又担心全国缺乏统一部署,其他企业不压减,造成“谁先动谁被动”的局面,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所以,去产能必须在全国统一市场的前提下进行,从全国一盘棋的大视角来调整产业布局。
另外,去产能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国企民企应该一视同仁。正如“海绵城市”才能吸纳雨水,有深度的市场才能吸纳大量经济资源并创造财富。如何丰富、优化经济生态?根本上还是靠改革,尊重市场规律,依靠当下产能不过剩的领域和企业,依靠新兴经济来吸收产能过剩领域的资源。而这也正是政府多次表态“避免出现大规模下岗潮”的底气所在。
去产能,必然会是一个很痛的过程。但是,通则不痛——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法律制度的去产能则会减缓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