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教育部发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贴近生活 尊重个体 创新理念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5日 08版)
    日前,江西省吉水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周英老师正在教学生们运用“手指法”结合“竖式法”进行100以内的减法运算。廖敏摄/光明图片

        12月13日,对刘文婷来说,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日子。这一天,《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正式颁布。作为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校长,从教几十年,虽然对此标准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它真的发布时,心中的兴奋和欣喜之情还是油然而生。“围绕智力障碍儿童教育问题,学界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统一教学大纲,一种是按个体需求不同灵活教学。但是,我们一线教师非常希望有标准化的顶层设计,今天,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一同发布的还有《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和《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三个标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国第一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是对我国多年来特殊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集中总结。”

     

    特殊教育的目标在“实”

     

        特殊教育要教会学生什么?读书写字还是生活技能?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框架:“这次发布的三类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共涉及42门学科,其中盲校18门、聋校14门、培智学校10门,包括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课程目标,提出了各类残疾学生经过学习,在该门课程上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水平和程度。二是课程内容,主要明确了课程需要学习的概念、原理、事实、技能等具体内容,一般按1-3年级、4-6年级、7-9年级分段,例如,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三是实施建议,主要是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环节,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教学,重视为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具、辅具和学习资料,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残疾学生有效学习。”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是高中、大学甚至出国深造,但是对于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来说,从义务教育学校毕业后可能就面临进入社会的问题。“至少在中西部省区来说,大多如此,我们需要更贴近生活的教材,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生活技能。”刘文婷说。

     

        而这次课程标准的编写,也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非表示:“课程标准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跨学科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一整理起来,有机地将学科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特殊教育的重点在“特”

     

        三类少年儿童身心发展不同,三套教材也各有侧重。但是,这三套教材却有一个共同点,江苏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程益基将其归纳为“个别化”,就是重在个体化、差异化教育,尊重每个特别的孩子。“课程标准的研制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个别化教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各科课程要给学校和教师自主选择和使用留有空间。”程益基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俊明认为,新颁布的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的共同点是,“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确定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有利于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立、融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二是教学活动建议高度关注学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变通、简化、补救、替代等调整策略。三是学业评价采取适宜、多元的评价方式,给差异化教学留有空间”。

     

        肖非告诉记者,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巨大,特殊教育需要也各不相同。“在为他们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秉持个别化原则。新课标尽可能做到了弹性和可选择。”

     

    课程标准亮点在“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就颁布了盲校、聋校课程计划,和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此次的课程标准亮点在哪儿?这位负责人表示:“亮点在有机融合了当代特殊教育新理念。”

     

        “一是专门研制了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方面的特色课程标准。盲校研制了《定向行走》《综合康复》《社会适应》,聋校研制了《沟通交往》《律动》共5门特色课程标准,这些是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二是以生活为核心研制了培智学校的课程标准。针对智障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以生活为核心研制开发了10门课程标准,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主要目的是帮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三是提出了符合特殊教育实际的教学建议。根据各类残疾学生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建议。例如,盲校数学课程标准,建议充分考虑学生视觉获取信息的局限性,运用数学触摸图,帮助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等内容。”他详细解释。

     

        课程标准的颁布,又会给一线老师提出哪些要求?“在实施这套课程标准时,需要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提高学科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能运用综合评估的方法来科学地考察学生的发展。”方俊明表示。

     

        据悉,教育部还将组织课程标准的国家级培训。“各地要把课程标准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对特教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以及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这位负责人最后说。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