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雪域高原的正义之剑

    ——追记四川省九龙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苏知斌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13日 04版)

        “苏检,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接到“苏检”去世的消息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魁多乡海底村村支书潘长命泣不成声。今年9月2日,在成都出差刚开完会的甘孜州九龙县检察院检察长苏知斌在听取案情进展汇报时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0岁。

     

        苏知斌从检33年来,从四川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石渠县,到为之奉献生命最后5年的九龙县,他一直坚守着铁面无私的工作作风和法不容情的工作态度,惩治犯罪,保护良善。

     

    铁面无私无愧于心

     

        九龙县居住着藏、汉、彝等民族,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和资源开发导致的矛盾层出不穷,人情世故错综复杂,要公正执法,压力重重。2014年,九龙县政府采购中心会计师挪用公款390余万元,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动起了歪脑筋,千方百计打听办案人员的情况。在他们看来,只要找准“弱点”,就没有攻不下的“堡垒”。最后苏知斌让他们“失望”了,该会计师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从此之后,九龙县坊间便流传着苏知斌“油盐不进”的说法:送烟不抽、送酒不喝,送钱要被他“收拾”。“你无情、你冷血。”某单位出纳挪用公款,其家属送来10余万元求他高抬贵手,被拒绝后便在检察院楼下无理谩骂。对此,苏知斌淡淡地说,“法不容情,我无愧于心。”

     

        自1989年以来,苏知斌独自或参与办理过400多起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自侦案件,无一件错案。共追诉漏罪漏犯10余件(人),纠正定性不准案件20余件。任职九龙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后,苏知斌依然坚持办案,先后参与查办了一大批影响重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共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拼命三郎积劳成疾

     

        苏知斌曾在一篇叫《梦·眼睛》的随笔中写道:“我深深热爱着检察事业,也深深热爱无数检察人身后支撑我们奋斗着的老百姓。想着他们,我身上就有不竭的动力。”

     

        “有一次,一件重大贪污案到了攻关突破阶段,听说这一消息后,正在成都体检的苏知斌驱车连夜返回,这一熬,又是3个昼夜。”曾在九龙检察院工作的秦梦妍回忆。

     

        在甘孜州检察系统,苏知斌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对于他的去世,大伙儿都感到惋惜,都说“苏检太拼了,是累死的”。2010年6月30日,苏知斌带队查办一起贿赂犯罪案件。因案情紧迫,苏知斌从6月30日到7月3日连续熬夜4天。7月3日晚10点左右,还在工作的他突然感觉头部剧烈疼痛,随之昏倒。

     

        “从炉霍县医院抢救室出来时,苏师傅全身插满管子,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法律文书要规范’。”将苏知斌送往医院的炉霍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仁真说,“他把工作看得比命还重要。”

     

        在医生眼里,苏知斌是个最“不听话”的病人。出院时,医生特别叮嘱,避免劳累,半年后一定前来复查。可是,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兑现和医生的约定。在战友们眼中,苏知斌是个“工作狂”:为尽快完成任务,他可以不休假、不下班,甚至不吃饭不睡觉。这样连轴转了许多年,没想到这一次,他没能挺住。

     

    检察铁汉也“柔情”

     

        照片上的苏知斌,个子不高,身材单薄,戴着无框眼镜,有些文人气质。但苏知斌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把所有案件都办成铁案”,却透着铁骨般的坚毅。

     

        苏知斌在社会上有个绰号叫“铁脑壳”,但在石渠和他共事多年的曾文利却认为,他的心比谁都软。1988年隆冬,海拔4200米的石渠县城大雪纷飞。苏知斌听说有个小伙子倒在一处废旧房屋中,估计是不行了。苏知斌立马骑上自行车跑去“管闲事”,把小伙子驮回家里,捧上热饭、换上棉衣,临走时,还塞给小伙子80元路费。曾文利说,“那时候他的月工资才64元”。

     

        热心的苏知斌常说,能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点事,让他们高兴,自己就感到满意。在九龙县魁多乡海底村,49岁的古哈莫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婆身体不好,一家人就靠古哈莫一年不到1万元的收入勉强度日。苏知斌结对帮扶古哈莫后,为他做担保的精准扶贫贷款在几天后就发来了。

     

        打过几年交道,潘长命太了解苏知斌了。“他说到做到。”村里没有路,搞新农村建设材料运不进来,苏知斌一周后就给协调来40万元资金。打通百草坡山那段时间,苏知斌一个月要跑来六七趟。没想到如今,村里的产业马上就要发展起来,苏知斌却再也无法分享丰收的喜悦了。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