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关注】
· 编者按 ·
中国近现代150年是一篇跌宕起伏的伟大史诗。职业教育伴随着一个半世纪的强国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时光流转中留下清晰的历史印迹。今天,我们编发此稿,为的是梳理中国职业教育走过的150年历程,纪念先行者,鼓励后来人。希望职业教育,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开拓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努力。
晚清:职教发轫,抵御外侮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面对列强入侵,晚清政府被迫“师夷长技”,推行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兴办洋务教育,学习“西文”“西艺”,着力培养翻译、外交、律例、科技、电报、矿务、冶炼、机械制造、水陆军事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成为当时要务。1866年,左宗棠奏请设立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是为中国近代学校职业教育的开端。之后,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农、工、商、铁路、电报、蚕桑等各类学堂纷纷兴起。如张之洞所说“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土满人满之讥矣”,确是当时情形之反映。虽然实业教育学制未定,各类学堂缺乏体系,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由此开启。
1902年颁定的近代首个学制《钦定学堂章程》虽未实施,但却将农工商矿等学堂首次统称为实业学堂。1904年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建立实业教育系统,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实业学堂的入学条件、修习年限和培养目标。地方推进实业教育亦有清晰认识和举措,时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提出著名的“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工学并举”方略。
民国初年,实利主义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并被列为教育宗旨之一。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强调:“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当时的民国政府颁行《壬子癸丑学制》和《实业学校令》、《实业学校规程》,将实业学堂改称为实业学校,实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当时,民族实业家倡导和推进实业教育蔚然成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典型代表张謇谓实业教育可达成救国之目的,“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与教育必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成为那个时代的重要认识。到1916年,全国实业学校525所,学生30089人。
民国:职业教育,正式确立
“职业教育”一词始见于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所论“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意虽精到,但却飞鸿一瞥。直到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不断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诸多新要求;欧美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又给国内有识之士以全新启示,国人始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教育类型加以关注。
黄炎培是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者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指出仅在普通教育基础上强调实用根本无法解决中国问题,“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1917年,他联合47位同仁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引领和推进职业教育调查、研究和实践。由此,“职业教育”开始取代“实业教育”一词,并为社会所认可。
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潮蓬勃兴盛。陆费逵、陈独秀、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蒋梦麟、顾树森、邹韬奋、廖世承、何清儒、潘菽、郑文汉等大批知识精英,虽然学术地位崇高、贡献巨大、社会活动广泛,但都曾对职业教育产生过浓厚的兴趣,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贡献过重要的成果。许多成果,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其熠熠夺目的学术光彩。
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梁漱溟的“邹平乡农学校”、陶行知的“晓庄学校”以及晏阳初的“定县教育实验”等具有深远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教育探索,则是职业教育平民主义指导思想转化为实践的典范,其影响甚至远播海外。
1922年颁行的新学制,用职业学校取代实业学校,作为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在近现代中国正式确立。1929年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专科学校规程》是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的局部调整。1932年颁布的《职业学校法》则是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的全面充实和完备,职业教育制度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
民国时期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从无到有,几乎与世界现代职业教育同步并生。然而,军阀更迭、社会动荡、抗战军兴等时代因素又使职业教育步履维艰,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不仅时而停滞倒退,甚至许多发展成效刚刚显露便被破坏殆尽。
新中国:职教发展,服务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成为迫切的国家任务。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涉及教育方针时明确提出“注重技术教育”。随后,构建起中等专业教育、技工教育、农业中学(职业中学)相结合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虽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需求有所增减,但总体而言达到了遍布城乡的程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国家确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这一期间,一方面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着重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高等教育扩招,国家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重点,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蓬勃兴起。1996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思路,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
21世纪初,国家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2002年7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面对新世纪之初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会议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方针,确定重点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学校人事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等五项改革。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把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这以后,落实大力发展和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
2005年11月,以国务院名义第二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
当前时代:史无前例,鼓舞人心
经历坎坷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感佩的成就——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院校达到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万人,每年毕业生近1000万人,就业率达到或超过90%。20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超过1.3亿名,各级政府累计培训各类从业人员2亿多人次。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也初步成型,教育公平和终身发展得到保障。近十年,全国建成12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近5000个实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惠及90%的学生,中、高职学校奖助学金制度覆盖面持续增加,农村、贫困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也得到加强。
同时,职业教育推行和落实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组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并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专业标准、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面向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职业教育十年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发展目标与任务。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当前,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行试点探索、有序推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步伐稳健,成绩斐然。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职业教育无论在外延还是内涵,广度还是深度,规模还是质量,都是史无前例和鼓舞人心的。这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大潮中的主要亮点之一,而且是世界教育进程中深具特色、影响广泛的重要实践体系。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是中华民族历经150年艰难探索,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性历史论断。
如今,“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成为新的时代风尚。现代职业教育要培育数以亿计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产教融合机制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构建完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已然成型。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仍然无法完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和人民群众巨大的就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仍不完备、管理体制仍需理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尚待构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仍然薄弱且极不均衡;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急待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内部及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尚不畅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尚待科学化……
中国职业教育必须克难攻艰,突破前行!
回首凝眸,150年的道路磨炼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历史自信、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朝着崭新的目标,中国职业教育正稳步奋进。
(作者单位:天津市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