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贸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国际数据产业园区顺利启动,永子文化园打造出新的文产品牌,异地扶贫树立新样板,“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工程正按5A级景区标准兴建……记者近日来到云南省西部重镇保山市采访发现,这个边疆小城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快了,魅力增了,颜值高了,百姓乐了。
保山古称永昌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富集,区位独特,与缅甸山水相连。
近5年来,保山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1.7亿元,同比增长10.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0元和4877元,分别增长9.3%和11.4%,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是什么原因令古老的保山焕发生机,发生如此显著变化?保山市委书记赵德光一语道出真谛,那就是“改革创新”。
保山市在全省率先试点行政机关权责清单制度,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集体林权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专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试点镇、重点镇、特色镇建设取得新进展,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得益彰;融资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融资能力明显提升,累计融资755亿元。
创新型保山建设成效明显,两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9户;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居全国前列,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验收;对缅交流合作逐步深化,文化、经贸、农业、电力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对印交流合作取得初步进展,经贸互访、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合作持续深化,累计引进市外资金为“十一五”期间的6.5倍;森林覆盖率达65%,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展望未来发展,赵德光说:“必须树立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的理念,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扭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在投融资机制、社会治理、园区管理等方面力求突破;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做到既有‘锦上添花’的创新,更有‘无中生有’的创新。”
保山市目前正在举全市之力,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做大做强六大产业,同步推进农业规模化、工业聚集化、城市生态化、旅游品牌化,加快推进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打造滇西边境最美城市。
(本报记者 任维东 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