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追踪看落实】
11月22日,小雪节气的淮河北岸,如期而至的一场初雪给冬小麦盖上了厚厚的“被子”。
“真是瑞雪兆丰年!”望着白雪覆盖的土地,安徽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村民邵东洋充满着丰收的期望。让老邵高兴的不仅仅是这场雪,更让他高兴的是村里的“一户一块田”改革——原先家里分散在9处的18亩土地,如今变成了一块田,耕种、管理、收割都可以机械化作业,效率与效益都得到明显改善。
“化零为整”的自发改革
“一家几块田,大型机械作业难;地块小、地界大,种植管理费用大;不好旋、不好耙,为争地边去打架……”这是邵东洋对改革前农村土地状况的形象概括——30多年前实行的土地经营模式,是把土地按照不同位置、不同肥力划分成小块“肥瘦搭配”“分田到户”,土地零散、不利于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广大农村普遍面临的“大难题”。
2014年,国家推行土地确权。苦于土地零散、自己种地与土地流转都很困难的殷尚村东邵组的村民们,就自发商议如何化零为整,琢磨着如何实现“一户一块田”。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经过村民讨论,制定方案,然后规划村民小组内沟、路、渠、桥等基础设施,保证公平公正,以10亩为一档来量地。村民以抽签方式决定地块归属。在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前提下,东邵组总共463亩地被分成了24块大田,基本做到了“一户一田”。
过去的9块田集中成一块后,带来的变化很明显。邵东洋算了一笔账,过去收割的时候,9块田将近4天才能完工,现在3个多小时就能收工,付的钱也少了,一季下来要省400元。而当地农业部门测算,实行“一户一块田”,农户收割、耕种、灌溉等环节所费成本和工时大幅减少,基本实现了全机械化操作,保守估计每年每亩节省成本50元以上,亩均增收100元以上,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减负。
“保驾护航”的政策导向
“一户一块田耕种,就是将过去的零散耕种变为家庭连片经营,实现农户家庭经营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这样解读农民群众的自发改革。从邵东组以及大一组和钞湖村东钞、后钞、西钞三个自然组的情况看,“一户一块田”不仅提高了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升了社会化服务能力,还有效解决了土地纠纷与集体公益用地问题。
对于农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蚌埠市和怀远县有关部门积极作为,为“一户一块田”改革保驾护航。蚌埠市农委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自愿、协商、民主”,坚持“五个不变”,即现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以原二轮土地承包村民小组为单位互换范围不变、二轮土地承包人口基数不变、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用途不变。市委市政府“两办”联合下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实施“一户一田”合并土地100亩以上的村,按照每亩100元标准进行奖补,县级财政再配套每亩100元用于村组公益事业建设。
修路、建桥、挖沟……符合实际的改革与明确的政策导向,让“一户一块田”改革从怀远扩大到全市试点。作为试点的5个乡镇18个村,“一户一田”总面积已由2015年的3812亩扩大到6.28万亩。全市的下一个目标是,流转土地200亩以上田块的总面积达到95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