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国际对话在暨南大学展开。海内外40余名大学校长和教授齐聚一堂,围绕“‘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主题,共同探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拥有来自10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学生、外国留学生共1万多人,生源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度重合。暨南大学如何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实际,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生源
“培养一批既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情况,又熟悉中国情况的两栖人才,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非常重要。”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说。2010年,学校创办首个只针对港澳台侨招生的四海书院。胡军介绍:“四海书院完全是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而量身定做的。”注重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学校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
学校在此基础上,还将逐步扩大港澳台侨和外国学生来华留学规模,重点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增设多个招生点,加大招生力度。
“为了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报考暨南大学,我们专门设立了‘丝路奖学金’,每年拨款1500万元,专门奖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来华留学生。”学校党委书记林如鹏说。今年是“丝路奖学金”启动的第一年,学校共收到600多名华侨和外籍学生的申请,最终31人通过了审核。学生分布于马来西亚、老挝、斯里兰卡、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其中,有10人获得一等奖学金,最高可获12万元奖励。
学校还专门出台了《培养“一带一路”战略性人才的构想与方案》,将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教育基金,用于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发放以及赴海外授课教师的交通住宿补贴。
华文教材广受欢迎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现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98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学生近3000名。
经过多年建设,华文学院已形成本—硕—博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内—海外内外兼修的华文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除了全日制学习外,自2002年起,暨大华文学院开始在印尼、泰国等国设立函授教学点,培养本科华文教师。目前已经有1300多名海外在职华文教师获得暨南大学学士学位。除本科外,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兼读制硕士培养工作,目前已有160多名在地化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
暨南大学还参与制定了两项国家级的语言能力测试标准,即“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和“华文教师职业能力认证”。前者填补了长期以来华文教育“有教学无测试”的空白,该项目已由国侨办正式立项,由暨大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水平测试中心承担,将于2017年下半年正式推出大型题库。而后者,学校课题组已完成华文教师标准、题库建设等项目,面向海内外5000多人次开展华文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和认证。
暨南大学编著的华文教材在海外广受欢迎。
1997年面向北美为主的周末制华校编写的《中文》(小学版)出版,2006年出版该套教材修订版;2009年《中文》(初中版)出版,该套教材很好地满足了海外初中华校对华文教材的需求。《中文》被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学校采用,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此后,学校又编写了《华语》系列教材。
“上述教材的出版,将构建从初级到高级、小学到高中完整的海外华文教育教材体系,并为国别化华文教材编写打下扎实基础。”华文学院院长邵宜如是说。他还透露,学院正筹备建设环南海国家语言生态研究与语言资源库,将深化各国尤其是环南海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华文教育研究、语言文化生态研究,为国家“一带一路”工程提供人才培养和决策参考。
打造“一带一路”高端智库
“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应该是国内较早成立的丝路研究院。”暨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张振江教授说。2014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在华侨华人研究院基础上,暨南大学又成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目前的名誉院长是外交部原副部长、国侨办原副主任何亚非。
学校先后举办了“华侨华人与21世纪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华商管理论坛”等,研究华侨华人在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
学校积极承担“一带一路”的智库角色,为国家献计献策。国际关系学院有关新疆侨情的调研报告在政策层面解决了很多社会现实中的敏感问题,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用。
国际关系学院不断承接外交部、国侨办、广东省等的专项课题,就如何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积极建言献策。此外,暨大“一带一路”沿线的校友,也积极投入“一带一路”智库建设。
“未来‘一带一路’拓展过程中,在华人华侨大量聚集的地方,华侨教育对‘一带一路’所能提供的支持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方面的研究,暨大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良好的研究基础。”胡军说。